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分析
2016年5月25日 16:47 作者:周晓丽周晓丽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水泉镇双岔小学,甘肃 白银 730900
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
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
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6)12-0069-01
1 对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认识
1.1 语文教学生活化,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一个里程碑的《学会生
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鲜明地提出了基础教育“为
了生存”和“学会生存”这一主题;面向21 世纪的“德洛
尔报告”则更明确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
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个重要支柱。更重要的
是,基础教育被视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基础教育关照
生活世界,回归生活,注重生活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对学生生
活方式的建构,成为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然
而多少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远离
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导致了学生对人生与社会自主思考的忽
视,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命的活力,导致教育丧失生活意义。
总之,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的教育难以体现教育全部的
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无法给予学生“走向生活的通行证”。
1.2 语文教学生活化,是学科性质的要求
(1)语文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语
文学科的社会性是指语文渗透于社会的每一个方面,每个角
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语文无所不在。学生学
习语文并非是从学校开始,也不会以走出学校而结束。语文
学习广泛而长期地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之中。它在书本
里,也在生活中,书本以外的生活,更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
地。读书看报是学语文,欣赏名山大川是学语文,了解民俗
风情是学语文,参加公益事业是学语文,甚至休闲娱乐游戏
亦是学语文,语文学习的触角可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真
可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吕淑湘说:“语
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
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
都可以学习语文。”另一方面,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
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是否真正掌握,
学生的语文素养到底有没有提高,提高了多少,只有在人的
生活语言活动中才得以真正的检验。语文学习联系生活,可
让学生深切体验到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需要语文,学语文
可更好地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从而提高学生语
文学习兴趣和效率。因此,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舞台,语文
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将学校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
合起来,努力将教学活动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整个空间中去,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学好语文然后再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2)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回
归生活。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
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具体地说,读(包括听)
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读就变成
无意义的活动,吸收和鉴赏都失去辨别优劣美恶的基本标准。
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述自己的见解,并
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
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
头,全局皆活。
2 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运用和策略
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大
语文教学观”的需要。那么教学如何服务于生活,又是如何
体现生活的呢?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2.1 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贴近学生
生活的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无穷兴趣。学生作为
学习的主人,创设这些鲜活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创设生活
化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输快的生活场景中
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例如:在教室布置时将课桌椅摆成几
个大方块,学生围坐在一起,犹如家里,大家积极思考,尽
情交流,主动合作,学生怎会不思潮涌动,在这样充满情趣
的生活场景里学习,大家心情舒畅,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
课堂必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2 开展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内容
回顾生活: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往
往又是他们忽视了的或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我们在课堂
上就应努力唤起学生头脑中有关这些生活现象的每一点记
忆,通过恰如其分地引导,利用语言、情景,让学生在回忆
中挖掘以往的生活影子,与课文进行对比,加深理解。这样
比干巴巴地说教要切实可行得多。
例如:猫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了解猫特
点的同学却不多,我在教《猫》一文时,在课堂上向学生提
出明确的要求,引导他们回忆生活中有关猫的点点滴滴,使
他们做到脑中有猫、心中有猫。然后在课余生活中精心指导
学生抓住猫的特点去观察,从而了解猫的性情、脾气等,这
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进一步加
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商继宗主编.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1.
[2]史根东,傅道春.教师创新行为案例与评议[M].北京:中
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刘解军.新课程改革评价与新标准解读分析实用全书[M].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施秋瑾.语文教学创新素质的培养[J].陕西教育,2002
(10).
基础教育
70 2016 年1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