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2011年11月14日 16:26 作者:lunwwcom摘要:教育部要求各地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
模式。新的形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即以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
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确立最终目标是以能力为本位,以
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满足行业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方针
。我们必须面对挑战,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工学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对策
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功能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技术应用
型人才,教育部要求各地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培
养模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职业素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生在学校学习与在企业
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培养模式。新的
形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即以培养学生的
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
践紧密结合起来,确立最终目标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
,以就业为导向,满足行业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方针。
一、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需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必须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所有这些都需要高素质人力资源支撑。然
而,目前我国劳动力素质比较低,技能型人才的匮乏,导致技术
创新能力薄弱,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严重
不足。为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使高、中、初级技术人才比例趋
于合理,这就要高职院校提供技术支撑与人才支持。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基于企业长远发展需求,对学生品德、修养、职业素质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将工作主动性、敬业精神
、人际关系等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等基本要素放在了知识、技能
之前。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学校
还是在企业都应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本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把握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将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由于高校课程教学内容长期脱离人才培养实际,如高校应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而教学内容则更适应培养基础理论研究型
人才,难以形成良性循环模式;一些高职院校片面强调知识和技
能,忽视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全员育人、全社会育人的格
局还没有形成;受高校管理机制所限,只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而
轻视专职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因此学生工作一般只能限于基本
稳定大局的层面,学生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真空”地带
“工学结合”模式使学生约有一年的时间不在学校,容易出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真空”地带,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快速健康
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有一部分时间在企业,需要企业担负
起思想政治教育职责,但企业不愿或不会投入过多的精力和财力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学校尽管有辅导员跟踪指导,却又
很难像在学校一样对学生有较多的关注,这段“真空”地带,需
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不断创新来解决。
(三)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
许多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情况的把握不够准确,部分学生在企业中表现出一种过分的大学生优越感,他们对自己以后
工作性质的定位是既轻松,又要高薪。在“工学结合”过程中,
表现出怕苦怕累的思想,不愿意到“生产一线”,而同时又希望
拥有较好的待遇。有一部分学生政治意识不强,面对来自学习和
生活上的压力往往会出现焦虑、郁闷等不良情绪,没有明确的奋
斗目标。这些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完全相悖。
三、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对策
我们必须面对挑战,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工学结合”中必须树立“育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为首,注重
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
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扎实的专业才能,而且更要有
正确的政治方向、先进的思想理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坚定不
移地进行理论教育,要有政治上的坚定和理想信念的坚定;要坚
持不懈地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辩证分析的方法;要持之以
恒地贴近大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实际,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学习、
生活、就业等,全方位全过程地开展。要与关心学生的利益需求
结合起来,要与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结合起来,要与组织大学生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高职思想政治
教育的“能力本位”。
(二)以“两课”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阵地
经济化的今天,“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阵地
,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1.“两课”教育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要抓住大学生的心理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从而达到“两课”的
目的。鼓励老师在“两课”教学中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对学生关
心的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
方法加以辩证分析。
2.“两课”教育必须围绕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组织教学,在实践中探索、完善新的教学内容,具体应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感
恩教育、公共意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爱岗敬业、职业兴趣等
内容,将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前置到课堂教育中来。采取多
种教学形式,如开辟“两课”教学的网络阵地,引导学生主体“
学习参与”,“亲身体验”,加深对具体专业的认识理解,感悟
其中的人生哲理,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以就业为导向,做
好学生的就业思想工作和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学生
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三)以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作为切入点
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了解人,尊重并激发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能力并使之发挥出来,从而实现人的价值,
突出个性培养,促进人的发展。
1.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大学生主体意识,关键是锻炼大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培养大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发现他们
的创造才能,从科学探索活动中激发其创新兴趣和动机,培养其
独立思考能力和敢于创新的勇气。
2.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主要渠道。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确定学时和学分,使学
生走近书本,走出课堂,主动参与,走向社会。组织引导学生深
入基层、深入实际,通过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
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等,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
贡献。
(四)以实施师德建设为政治思想教育的起点
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工作的首位,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
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强化师
德教育,不断提高师德水平。要重视教育工作者言传身教的作用
,一个道德高尚、治学严谨的教师所给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知识
,他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一定是最为广泛、深刻、持久的
。
(五)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建立完善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和团委协同配合,各学院党委要配备专职组织员;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
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特殊性和紧迫性,通过引进和培
训的实施,提高每位管理教师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打造出一
支整体优秀的学生管理团队;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将学
生党员、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社团骨干,作为思想政治教
育队伍的重要辅助力量,同时发挥学生会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
作用。
(六)将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位置
1.将诚信教育作为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诚信是实现经济行为主体互利双赢的道德基础,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相适应的基石。把学校管理制度和手段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衔
接,能使学生的诚信意识上升到自觉的层面;营造诚实守信的环
境,使学生养成诚信品质。
2.大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为人处世过多关注自我,缺乏团队精神,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通
过组织主题鲜明、影响力大的院系、班级集体活动,不仅锻炼他
们的意志品质,还能使他们深深体会集体对于个人存在的意义,
养成自觉维护整体利益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对集体有
一种归属感和依靠。
3.把敬业、责任心、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将就业内
容、企业需求等融入整个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体系中;也可以请一
些成功人士现身说法,让他们更好地去感知敬业精神、责任心的
必要性;把企业要求职工的行为规范,作为大学生日常行为的部
分规范要求。
4.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经常性的心理
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控制能力,具备健全的人格,增强
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综上所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机遇又面临挑战,需要我们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探
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纲[M].北京:国家教育委员会,1995.
[2]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2004,(4.2).医学职称论文发表 医学论文发表网 医药论文发表 医学论文发表网站 医学论文发表期刊
[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Z].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04)16号.
[4]李文龙.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