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 高职教育 学生评价
[论文摘要]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及发展潜力,它直接影响教师重塑新的“教育观”、重建新的“智力观”和重构新的“评价观”。在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中引进多元智力理论,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师论文发表 教学论文发表 数学论文发表 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教育教学论文发表 教育论文发表网 评价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价值判断,评价总是基于一定的智力观,采用不同的智力观对相同学生群体进行评价会得到不同的评价结果,智力观在深层次上影响学生评价的形式、实质和效果。
一、对传统智力观照下学生评价的审视
传统智力观认为“智力”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人们可以客观测量并分析其内部的构成要素,并且将智力等同于认知能力,认为是一种遗传的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其目的是为社会选择人才提供依据和手段,其测量的基本方式是借助一些经典的量化手段,如用纸笔问答的形式测出个体的智力量化分值(如智商的测定),并将这个分值作为主要依据来得出个体智力高低、素质优劣的结论。传统智力观通过学生评价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目前的学生评价基本上就是通过学习或者学科考试的分数这一量化的认知指标作为主要标准,评价学生优劣的主要依据就是那张记录学生某一时期各科考试分数的成绩单。学生评价的目的就在于根据这些指标来确定哪些学生是智力优秀者,哪些学生是智力较低者,进而选出英才(如目前国内通行的将中学分重点和非重点,中学内部还分快班和普通班)。目前对学生评价的实际取向就是通过学术性知识的灌输和训练使学生获取考试分数的能力,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就被认为是智商高、认知能力强和素质高,并把这些所谓的高智力学生再精选出来,进行更为精深的学业训练和考试训练(如延续多年并还在延续的高考)。传统学生评价从纯教育角度来讲,就是竭尽所能地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实际上这种认知能力是相当片面的,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或潜力都被残酷地遏制了,人的智力的发展性、多元性、复杂性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割裂和湮没了。因此,从形式上看学生评价最终走应试化道路就不难理解了。
在目前这种评价的指引下,许多学生被无形地强迫着在他们可能并不擅长的或没有兴趣的方面投入宝贵的青春年华,而他们的智力却并没有得到多少发展,很多学生因为考试失败而被视为低智能的人或是低素质的人,其本来具有优势的方面由于受到抑制也未能得到发展,这对学校、对社会来说无疑都意味着是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而对生命只有一次的个体来说就显得太残酷了(历史学家吴晗和文学大家钱钟书考清华大学时,数学分别考了0分和15分,按照现在的高考录取标准是无缘上大学的,更别说上清华大学),更无受教育的公平可言。应试文化的深刻积弊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应该引起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理论界的深刻反思。旅美画家陈丹青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许多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固然,学习成绩好的人一般会有较高的认知能力,一般也具有较高的素质,但是这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要全面地、科学地、可持续发展地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需要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智力观的局限性,在认识上非有根本的转变才行。
二、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思考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正处于初级阶段,前几年各高职院校忙于新校区建设和量的扩张,近年开始重视内涵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高职院校的数量还是在校生数都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评价基本上沿袭了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手段。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面向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说得通俗一点是培养“能工巧匠”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有质的区别的,普通高等教育侧重于科学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则侧重于技术教育。科学与技术本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两个方面,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产物,技术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而技术的作用在于制造和实现;科学体系是由命题构成的,技术体系则是由工具、方法和经验构成的。要缩短中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关键是要加快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步伐。但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只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本身并不等于经济的发展,还必须将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就要靠掌握高技术、能熟练使用现代化设备的人才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这种人才的。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首先是高层次、高技术,他们以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又以较高的理论素养区别于中等专业人才;其次,他们是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人才,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将新的技术、艺术创意或工程设计转化为物理实体,并且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及组织管理;另外,他们还应是生产第一线善于进行熟练操作、设备革新、工艺改进以及故障诊断和排除等的人才。因此,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评价,除考核他们理论知识够用和实用之外,应重点考核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等非智力因素。而传统学生评价关注学业的最终结果,强调掌握知识的多少、程度,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素质的考查,忽视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过去重视纸笔测验,这种测验注重对书本知识的考查,只能测量出学生“知道了什么”,而无法测量出学生“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考查,如动手能力、小组协作能力等的记载与考查。职业教育不仅要考查学生知道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考查学生“会做什么”“能做什么”“能做成什么”。
三、多元智力理论及其解读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并描述性地给出了智力的定义: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制造出一种或多种文化背景下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既可以是某种独特的能力,也可以是能力的组合。加德纳提出了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认识,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及发展的潜力,因而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在教育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多元智力理论作为现代智力观的一个新视野,无疑为改变我国当前的学生评价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和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然个性和公平地看待全体学生,比较全面地评估个别学生的成就,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重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个人全面的提高和发展。多元智力观超越传统智力观的视界在于:智力是人的内在功能的外显形式,是多元的、发展的和可塑的,并只能以人的活动予以确认,只要是人的活动并且这种活动有利于解决问题或创造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产品,都可以认为是智力。一个人,只要不是植物人,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智力优势和优势领域,这样人人都可以通过教育这样的形式来发展自己便有了依据和理论基础,也为学生评价带来了新的视角。多元智力理论修正了传统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单一的,可度量的,具有高度遗传性的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表征”的褊狭观点。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在人的一生中,这些智力不断受先天和后天的影响,而教育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发掘并引领这些智力的发展。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是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个体发展的思想,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谁聪明谁笨的问题,而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比在哪些方面更聪明,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而使自己成为人才,学校就是拥有不同智力特征的学生的集合,这有助于教师形成乐观、积极的学生观。由于每个人的智力表现都有各自独特的方式,而每一种智力又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很难找到一个适合所有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尺度来衡量一个人的聪明与成功与否。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或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这与传统的教学和评价所关注的重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评价的功能也由此发生了质的转变,教师不再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尤其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和人际沟通能力。教师更容易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培养和接纳学生,并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发现并培养学生的潜能。多元智力理论不仅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还提出在每一个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向弱势领域转移,使弱势领域也能得到发展,这有利于帮助教师确立新的教育观。作为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其做好生涯规划,尤其是中短期的目标导学,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发展,同时指导学生将其优势领域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征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促进其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四、多元智力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启示
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分析和对多元智力理论的解读可以看出,多元智力理论为确认学生的不同智力和才能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衡量学生的学业成功开辟了新的视野,多元智力理论运用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评价中可谓是量身订制的“衣裳”。受多元智力理论的启示,笔者认为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必须以发展性的评价为指导,坚持评价的多元性:
1.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应是变化的和多元的,评价的主体应和评价的情境有关,应该强调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和评价信息的多元化,重视自评和互评的作用,评价的主体可以是任课教师、同学、实验实训指导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宿舍管理人员及实习(或用人)单位。
2.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从过分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转向对学生职业素养、心理素质、健康体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审美能力、团队精神等的评价。教师应着眼于学生千差万别的发展现状,坚持从不同的侧面评价学生,注意评价多几把尺子。“一纸定性”是要不得的,“一考定终身”是有害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但要“产品”,更要“人品”;不但要高技能,更要高素质。
3.评价方法多维度。从过分强调量化评价逐步转向对质性的分析与把握,把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问答、技能测试、社会调查、论文、设计报告、主持或参与群体活动、实习及综合毕业实践报告等;每一次评价或测试要尽可能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并将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挂钩,使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要用实践现场、工作现场的考核代替传统的考场考试,用学生有创意的作品和成果代替传统的试卷试题,用学生的社会调查报告和参加公益活动的热情来取代学生的德育评定,用对学生的全面评价代替抽样检验。
4.评价态度多赏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这是人们心理的最高需要,高职学生更不例外,因为经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考的无数次考试的失败,上高职院校实在是他们无奈的选择,他们是高考的牺牲品,是传统评价的学业失败者,他们中的许多人从未得到过积极的评价,很少得到老师的青睐和父母的笑脸,他们自己从内心也基本认定自己是“差生”,从而失去了自信。我们的评价应该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我们的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信的力量。
5.评价重心重过程。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习的阶段性检测只能反映出学习的某些方面,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最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收获与成长,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重点放在学习过程的评价上,及时肯定学生在理论学习、技能掌握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点滴收获,鼓励成长,注入动力,要关注学生与自己过去纵向比进步多少,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过程。
6.评价结果重潜能。学生评价所追求的不应该是给学生下一个简单的结论,更不应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其他同学比较。评价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评价不但要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识别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并把自己的优势领域向弱势领域迁移,带动弱势领域的发展,建立自信,促进全面发展。
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智力理论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视角,是否服“水土”还有待实践的检验。我们也要知道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和尽善尽美的,多元智力理论也不是学生评价的灵丹妙药,其本身也在不断完善之中,但其对于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评价体系无疑是有借鉴作用和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试论我国技术本科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3(31).
[2]刘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化学生评价[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4).
[3]吕功曼.多元智能理论与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