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下载
  • 首页
  • 论文发表
  • 论文宝库
  • 期刊大全
  • 新闻中心
  • 著作出书
  • 发表流程
  • 关于我们
  • 诚心通道
  • 联系我们
  • 当前位置:主页 ->论文下载 ->文学论文 ->西方文化
  • 音乐理解过程中的情感与体验问题

    2018年1月10日 16:49 作者:lunwwcom

    动体系中,“情感”为其要素,贯穿始终。创作、表演一般来讲,多由专业音乐学者完成,而审美则不然,每个聆听音乐的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审美主体,因此,在审美体验阶段,个人的主观情感显得更为重要。也就是上文说到的“意向”,在审美体验时,人们如何将自己的“意”置于客体而成什么样的“象”,进而构建出怎样的音乐“意向”,也正是在这种意向结构过程的推动下,糅合着主体的激情,对审美客体进行联想与幻想,这种主观意向与理性分析相互作用,使得主体对客体在技法、形式、情感、形象等多方面产生和而不同的审美认识。这很自然地得出一个结论:不同欣赏者的情感有着多样化的差异,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也就着不同的“自我观照”和“意象”。再者,音乐不像绘画再现生活,也不像文字那样确切地表达语意,它是用依附听觉的乐音体系来表现视觉性的场景或语意性的意境,结合上文所述音乐艺术内容的不确定性,推理可见:同一音乐元素的音乐形象也存在着多解性。低沉而缓慢的乐音体系,在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中是作者内心的失落,在《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中是钟声的模仿;清脆嘹亮的高音,可能是夜莺婉转的歌唱,也可能是广袤沙漠中驼铃的叮当作响。这种一元多象的解读,均源自审美主体的先验积蓄和感性体悟的相互交织。由此可见,由于音乐艺术物质材料的特殊性、表现方式的多样性及审美个体的差异性,导致音乐形象和音乐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朦胧性。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音乐意义的表达其实质又回归到了音乐意义的理解,即归结于审美主体的内心感悟,正如李曙明先生所说:“在文学上,据说‘有一千位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音乐上更有过之,‘有一百位知音,就会有一千种一万种《十面埋伏》《月儿高》《艾格蒙特》《天鹅》’……”

    三、结语

    音自心生,心会音意。就音乐意义的理解与表达来说,文字性陈述具有局限性,因为当欣赏者在听完作品用文字记载他的审美感受时,这已经从感性体验上升到一种理性分析的思维了,要用理性的文字来描述瞬间的体验,这似乎是一对矛盾。在具体的音乐审美活动中,我们应该在正视音乐内容多解性的前提下,更多地注重自己的内心感悟,通过音响的律动,体会作品的涵义,将自己的主观意念感受作用于音乐事件,推进自己的音乐素养和音乐造诣。

    参考文献

    [1]Stephen Daveies,宋瑾,柯杨.音乐的意义与表现.[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2]卓菲娅·丽萨,于润洋.论音乐的特殊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3]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4]冯效刚.音乐理解过程中的情感与体验问题[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03):43-47.作者简介:陈继荣(1986—),讲师,甘肃省中医药大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发给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 回顶部
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微信客服:lunww2015
本站提供论文发表发表论文核心论文发表
免费论文发表资源,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lunw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