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被打破,越来越多的乡镇通过就地城镇化或者农业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方式,实现了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变。但是,除紧邻中心城区的近郊地区以外,北京西部、北部以及东北部大部分远郊地区,都被群山环绕,形成了天然的绿色屏障,也对山区乡镇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缺少建设用地、产业发展不均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等问题都制约了山区乡镇的发展。本文选取以北京市山区乡镇比较集中的延庆区为例,分析延庆区山区乡镇的发展特点,对于山区乡镇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并从产业、用地、生态、设施等方面提出发展策略。
2 山区乡镇发展特征及问题梳理
2.1常住人口较少,年龄结构失衡
延庆区共计四个位于生态涵养区的相对独立型山区乡镇。对2013年-2018年延庆区各个乡镇常住人口及户籍人口进行统计,四个山区乡镇均呈现常住人口小于户籍人口的现象。并且随着与延庆新城的距离增加,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乡镇发展动力较弱。
山区乡镇城镇化率普遍较低,城镇人口较少,且乡镇主要劳动力以选择到城市中居住为主,使得异地城镇化现象较严重。以本次研究的四个山区乡镇为例,现状城镇化率均低于30%,小于延庆区的平均水平56%。
2.2一二三产发展不均衡,三产发展缓慢
山区乡镇受建设用地较少、交通出行距离较远等因素影响,对产业发展制约较大。其中第一产业占比较大,以传统农业种植、养殖为主。第二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以农副产品粗加工为主。第三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服务接待设施相对较低端;旅游景点开发,以传统门票售卖为主,产品特色及体验性较差;旅游体系建设,对自身资源发掘力度不够,未形成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
延庆区的四季花海沟域,依托沟域形成了大地花海景观,以此为旅游发展的切入点,形成了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组成沟域的几个山区乡镇的旅游业以独立发展为主,其中景区、配套设施等均独立建设、联动性较差,服务缺乏标准化、设施重复建设等问题突出。
2.3沿山谷呈线性发展,村庄建设用地分散
山区乡镇的各个村庄大多沿山谷的平坦用地进行建设,但是山区适宜建设用地较少,各个行政村一般由多个较小的自然村组成,呈散点式分布。以珍珠泉乡为例,全乡15个行政村,分布36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规模均较小,最少的仅有几户居民。
由于山区乡镇因为建设用地较分散,因此各个村庄的配套设施相对不足,特别是教育、医疗等设施无法满足村庄设施建设标准。常见的发展模式是在乡镇中心区进行集中配套,包括教育、医疗、防灾等设施。但是,这种模式相对山区乡镇来说,各类设施与各个自然村的距离较远,无法满足设施配置的服务半径需求。
2.4生态资源丰富,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山区乡镇的生态环境相对较敏感,例如延庆区各山区乡镇林地等自然资源占总用地比例的90%以上,且多数山区乡镇还需要兼顾生态涵养区、自然保护区等用地需求,既是山区乡镇的主要优势,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山区乡镇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提出城市建设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就是对历史文化的记忆与传承,最直接的体现在乡村风貌与山水之间的关系上。但是,目前很多北方山区乡镇的建设摈弃了传统的建筑风貌,采用或南方样式、或欧式建筑风格,与北方的山水风韵非常违和。
3 山区乡镇发展策略研究
3.1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
山区乡镇多位于生态涵养区, 产业发展应以生态保护为出发点,对现状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其中第一产业应向规模化、特色化方向转型。第二产业应摒弃低效、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发展农业配套产业链,做大做强本地品牌。第三产业应加强现代服务功能,提升乡村服务水平,重点发展养生休息等产业类型,实现旅游产业的差异化发展。
应以生态资源为基础,以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大事件为契机,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形成全产业链的旅游产业服务体系。例如,延庆区的珍珠泉乡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就以世园会与冬奥会为重要发展机遇,提出重塑“珍珠十景”的旅游发展策略,并且将旅游服务归纳为“好看、好玩、好吃、好客、好听”的发展策略,优化服务品质,提升第三产业的质量与比重。
山区乡镇特别是紧邻的乡镇通常位于同一沟域内,自然地貌等环境资源特征十分相似,造成了旅游产业发展模式雷同,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山区乡镇在发展过程中,不应仅仅立足自身资源,更应将周边资源进行统筹优化,包括景区、服务设施、服务标准等。例如延庆区的四个山区乡镇将沟域内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大的旅游服务体验游线,进行统一资源配套,发展全域旅游。
3.2 集约利用土地,实现减量增质
山区乡镇大多沿过境的主干道呈点状发展,村庄规模小,各类公共设施、市政设施配置分散,重复投资现象严重,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在发展过程中应对空间结构进行优化,将重要的资源配置在产业发展、区域交通等重要节点位置,形成区域公共服务核心;其他一般村庄根据实际发展需求,合理配置资源;最终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集约。
在山区乡镇之前的发展中,以自发生长的模式为主,出现了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多个规划相冲突的问题。在乡镇发展中,必须对“两线三区”进行明确界定,严守村庄建设用地控制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区、集中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实现多规合一。
根据山区乡镇村庄用地分散、易受灾害威胁等问题,实现用地整合。将村庄分为迁村原址拆除、迁村部分保留作为集体产业用地、原址整修、吸纳周边自然村上楼、原地整村上楼等五种类型进行整体控制。通过迁并、上楼等方式,对村庄住宅用地进行整体,同时梳理出部分建设用地作为村庄集体产业用地,并将部分建设用地进行置换合并,实现用地的减量提质。
山区乡镇一般都位于生态涵养地区,动植物等生态资源丰富,但是同样面临生态本底脆弱,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等生态问题。因此,应加强对生态红线的控制,包括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区、河流水系等,进行切实保护,控制建设用地边界,协调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3.4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村庄质量
山区乡镇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外联系较弱,道路交通不成体系,是制约山区乡镇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应该以全域旅游为契机,优化交通体系,增强内外交通联系,实现进的来,出行易的发展目标。例如,珍珠泉乡的道路交通规划中,就将道路分成了县道、乡道、村道等多个级别,并且建设不同类型的骑行道路,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根据山区居住分散的特点,应根据重要设施集中设置,一般设施分散设置的原则,以几个重要的居民聚集区为中心,设置学校、卫生院等重要服务设施。其他的小型污水处理、给水等设施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分村设置,打造设施完善、人民生活便捷的美丽乡村。
4 总结
山区乡镇一直以来就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薄弱地带,而且受区位、用地、生态等发展条件制约,很多山区乡镇一直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路径。同时,受地域特征影响,南方、北方山区乡镇,大城市及周边地区乡镇、偏远地区山区乡镇,在发展过程中都呈现不同的发展特征。因此,山区乡镇在发展过程中,应首先明确自身发展优势,从产业发展、用地整合、生态保护、设施完善等方面入手,形成适合自身需求的发展道路。通过乡镇发展,最终完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目标,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 1 ] 十九大报告. 新华网. h t t p : / / w w w . x i n h u a n e t . c o m /politics/19cpcnc/index.htm.
[2]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国政府网. http://www.gov.cn/xinwen/2018-02/04/content_5263760.htm.
[3] 邓伟,方一平,唐伟.我国山区城镇化的战略影响及其发展导向[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1):66-73.
[4] 蓝枫. 激发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振兴[J].城乡建设,20173(22): 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