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
2017年8月22日 08:51 作者:lunwwcom【摘 要】2013 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小学数学教材呈现的内容和形式十分新颖,与旧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设计了大量活泼、生动的主题图。 这些图画的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富有儿童情趣。 教师应理解编者意图,吃透教材,领会主题图的丰富内涵,深入挖掘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内在意义,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主题图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与开发,让主题图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关键词】主题图
“主题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 教材设计了许多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活动情境和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和主动探究愿望。 以主题图的形式来呈现习素材,主题图富有儿童情趣,主题图中设计的情境、插图的内容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如何让主题图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数学课堂呢?!
一、充分挖掘内涵,拓展主题图的“量”
教材中的每一幅主题图都包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对新知识感知更全面、理解更透彻。如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 的认识和加减法》中“比多少”的“猴子吃水果”的主题图。 通过备课,我认为主题图的目的就是:(1)能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2)会用“>”“<”或“=”比较“5 以内数”的大小。 于是我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出示主题图后)师:图上画的是什么? 你能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吗?
生:图上画的是猴子,有 3 只师板书“猴子 3、梨 4、桃 3、香蕉 2”。
师:猴子有几只? 桃有几个? 猴子和桃比,怎么样?
生:猴子有 3 只,桃有 3 个,猴子和桃同样多。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3=3”。
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和“<”。再细心地观察主题图,我发现了图中的:(1)小猴子与水果对应排列,渗透了统计的初步知识;(2)猴子、梨、桃和香蕉可以互相比较,因此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的背后,蕴涵着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和开放性。 根据教学目标和再观察发现的上述资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修改如下:
出示主题图,同桌互相说说图的意思
师:图中有几只小猴在吃几个梨、几个桃、几根香蕉? 你能用手中的学具摆出来吗?
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图片学具摆出 3 只猴、4 个梨、3 个桃、2 根香蕉。
师: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方法摆出如 17 页的象形图。 )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些物体的多少,好吗? 谁来试一试?
生 1:猴子比香蕉多。
生 2:香蕉比梨少。
生 3:猴子和桃同样多。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抽象出:3>2,2<4,3=3……修改后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动手实验、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一教学理念。 这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结果。
二、静态变动态,提高主题图的“质”
教材中的主题图是静态的画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把主题图处理成可操作的动态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现实中感受数学知识鲜活的状态。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 对主题图再加工时, 一定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充分利用和处理现有资源,才能真正创造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提高主题图的“质”。
三、活用教材,突显主题图的“效”
教材主题图常常用于上课伊始,作为创设情境来展开学习,但主题图的作用并不局限于此,在实际教学中,在尊重教材意图的同时,灵活地处理呈现时机,使其充分体现出主题图所蕴涵的内涵和价值。《11~20 各数认识》时,我在新授知识以后才呈现主题图,在图中找一找所学的数,把主题图作为拓展延伸内容,这样处理学习材料,更有利于学生开展操作活动及理解知识,有利于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高学生探索发现的兴趣,更加有效地体现了教材主题图的意义和作用。又如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中的“租船”的主题图,我创设孩子们去野营的主题图,设计了以下的前置性作业:第一小队共有 9 名队员,他们打算去进行野营。 他们在进行野营装备。(可以画一画,也可以列式计算)
(1)香肠 20 包,平均每人分得 __ 包,还剩 __ 包。
(2)每 3 人共用一个平底锅,必须准备 __ 个平底锅
(3)每 2 人共用 1 顶帐篷,必须准备 __ 顶帐篷。
这样通过前两题学生可以复习有余数除法(平均分及包含除),然后通过第三个问题引出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引出新课的学习。由此看出,主题图不仅可以做到复习也可以作为新授,而且联系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 主题图教学放在哪个环节、哪段时间根本没有好坏定论,它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起点及材料的特点综合决定的,教师可因时、因人、因地、因材进行选择教学。
四、 深入了解学生,增加主题图的“趣”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教师可可在班级中做调查,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学习素材,学习方式最感兴趣,然后对主题图进行适当处理和改进。 以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设置了“小猪帮小兔子盖房子”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上课伊始,学生边看“主题图”,教师边讲:“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有一所快要盖好的小房子,一群小动物正忙着盖房子,这是小猪帮小兔子盖房子。 他们有的搬着砖、有的扛着木头。河里的小鱼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禁不住蹦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 热情的小兔在房前的桌子上准备了一些招待客人的水果……”这个故事一方面为教学知识提供背景,同时还渗透了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像这样的“主题图”还有“野生动物园”、“学校运动会”、“我们的校园”等等。
这些都是儿童喜欢的、熟悉的情境,而在这些有趣、美丽的图画中包含许多奇妙的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主题图的样本是教材的编写者提供的,他们把教学目标具体化为学习素材,以一个个丰富生动的生活场景呈现于教材,这也正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新课程理念。 但教材毕竟只是作为教课的依据,真正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而教师又有着先于学生理解、挖掘“主题图”的机会和研究学生的权利,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理解学生,具体分析,因材施教,主题图教学必将更加实、活、精、新。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育,辽宁教育出版社.!
[2]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