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当代青年的逆反心理
2017年8月08日 09:00 作者:lunwwcom摘要:他们用怀疑的目光看待世界,不喜欢人云亦云,不喜欢现成的答案,十
分珍惜自己的时间,强调自身的价值。面对这些新的特点和新的变化,原有的静态化、程式化的思想教育工作方式很难适应,产生了一种较强的惰性作用,容易引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分析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一般来说,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很容易在各方面表现出来,有些时期,这种表现不但是公开的,同时还有挑战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接受倾向
在现实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雷锋被说成是处于低层次文化素质群体中突出的“傻子”,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成绩。 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二)态度上的抵制或对正面宣传做反面思考
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学生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 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黑暗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三)情感的冷漠现象
持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另外,他们对于纪律、行之有效的校规、守则等,也认为是妨碍自由发展的桎梏。 那些无视纪律、我行我素的人,反而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
二、应对措施
(一)辩证地看待逆反心理
一提起逆反心理,很多人就误认为它只是一种不健康的消极的心理。 其实,逆反心理并非都是消极的,既有它不利的一面,又有许多积极的因素;既有理智性的逆反,又有非理智性的逆反。
1.适当的逆反是人适应外界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机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理压力。
2. 青少年逆反心理表现了青少年开始尝试着以成人的角度审视社会,以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分析社会现象,表现出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忧国忧民的使命感。
3.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帮助成人反思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
当教育者面对青少年的反抗时,应冷静地反思一下教育中的不当之处。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忽视了青少年的思想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生活中,不能正确对待青少年迫切的心理需求,没有能形成民主、 向上的家庭气氛, 压制青少年渴望成长独立的要求,等等。前面也曾分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应归咎于青少年。 同时,教育工作应多一些反思。
(二)应对措施
青少年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容回避的,作为教育者,既不能视而不见,又不能束手无策,应以积极的态度加以引导。
1.信任鼓励法
信任是学生对教师的心理寄托。一旦教师出现使学生丧失信任的行为,这时教师的威信的丧失与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不可分离的必然逆差。教师要尊重学生,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对学生要一视同仁,绝不可厚此薄彼,对每一个学生,既要看到他的不足之处,更要善于发现他身上的积极因素,进而因势利导。 只有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和平等感,才能有效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不要因你的期望值过高而使青少年负担更重,有时你需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孩子做错了事,不要太严厉,“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耐心给他们讲解其中的道理,切勿再犯类似错误。 还要经常与孩子交流,交流学习,交流生活,他们的压力缓解,你们的距离将更密切。
2.兴趣培养法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事物的意识倾向,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学习动机中最积极而又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对于新鲜知识的好奇与探求之心,或创造情境,或设置疑问,或引爆情感,诱发学生渴求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善学”、“勤学”。
3.注意场合,时机得当
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因此教育者教育学生要在注意时机和场合特殊性的同时,注意被教育者的心理接受状态,避免使青少年产生不良情绪,在教与学活动所组成的综合动态系统中,确定最佳结合点,因势利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任何场合都应给予足够重视。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不应再把它们看作小孩子,在注重他们身体健康成长的同时,不忽略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发展建设中国的主力军。他们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但是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使他们的某些行为不被认可,但我们不应因此而否定了他们,这就需要我们形成合力,共同应对这一挑战。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这就要求学校、家庭树立榜样,给予他们积极影响,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与行为,促使心理健康成长。青少年应加强=自我意识和心理调节,如果想要从根本上缓解心理压力,还需要自己努力。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青少年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失衡期,它既是一个危机期,但同时也是一个宝贵的教育时机,只要教育者抓住了这个时期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就必然会发挥逆反心理的积极作用而克服它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立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李存益《当代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后果初探》 . [J],江西高教研究,1990.
[3]董贵杰、赵红《试谈当代青年的逆反心理》 . [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3(3).
[4]朱智贤等,《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