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中的水意象研究
2016年7月29日 17:18 作者:戚白雪 姜云霞戚白雪 姜云霞
【摘 要】水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事物,当然也是诗人最喜爱的意象符号之一。水的源远流长、缠绵无尽,小桥流水或汪洋恣肆,形态的多样化,更使水成为文人们表情达意的媒介。在苏轼的词中,水意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象征:思乡、归隐或思考历史与人生。
【关键词】苏轼 词 水意象
一、表达思乡、归隐的水
苏轼二十岁才离开家,思乡情结当然并不是在童年就有了。但他童年确实受到了他成长的西蜀文化的影响, 西蜀士子从唐五代以来就有重乡恋土不愿出仕的传统。范缜《东斋纪事》说:“初,蜀人虽知学问,而不乐仕宦。”苏辙《伯父墓表》也说:“苏氏自唐始家于眉,阅五季皆不出仕。盖非独苏氏也,凡眉之士大夫,修身于家,为政于乡,皆莫肯仕者。”后来,苏轼的伯父苏涣于天圣二年(公元 1024 年)考中进士,竟轰动全蜀, “蜀人荣之,竟始大变”,才打破蜀人不仕的旧例。苏轼从家乡刚到京师的时候,对于举试并未抱太大的信心,他在《谢欧公内翰启》中写道:“及来京师,久不知名, 将治行西归,不意执事擢在第二,”从此一帆风顺,登上仕途。但在 1061 年,即刚入仕途的嘉佑六年,便与苏辙订下了对床夜雨、同返故里的信盟。在此后的岁月里, 他的怀乡之念始终不泯。在漫长的仕宦生涯中,苏轼渐渐地改变了具体的家乡,只要是像家乡的地方就暂且把它当作家乡吧,思乡不仅仅指那一片土地、一个房子和具体的家人、父老乡亲,它更是一种文化。弟弟苏辙与他的感情相当深厚,他们从小住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游戏,后来又一起进京,同是考中进士。入仕后,两人政见相同,又一直共患难同享乐。苏轼贬谪黄州,苏辙也是远贬筠州;苏轼贬儋耳,苏辙也贬雷州半岛。他们政治上的顶峰时期,苏轼为翰林院、端明殿学士,苏辙亦为户部侍郎。兄弟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有时候
作文教学研究
2015 年第6 期
苏轼对家乡的怀念,就转变为对弟弟苏辙的怀念,因为苏辙是家乡很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父亲苏洵和母亲程氏都去世后,弟弟更是唯一与自己最亲近的人。所以,从宏观看来,可以把他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也归入思乡里。“清颖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迭。辜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满江红·怀子由作》)这首词作于苏轼任密州时期,当时苏辙在济南,两人数年前在江西筠州见过一面后,又长期别离。那水向东流,我望着那孤帆,望断了愁目,现如今我们都离家万水千山了,水滚滚地东流,我什么时候才能履行那个对床夜雨的誓言呢。既怀念家乡,又怀念子由,看着眼前滚滚的流水,心早已想着万里之外的人了。
二、表达历史与人生之思的水
水,川流不息,汪洋无际,代表了无限的时间和空间, 见证了无数的世间沉浮和风流韵事。自从孔子喊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以后,历代文人士大夫就以水来表达自己的生命感慨。以逝水的空间具体形态,代表生命流逝的时间抽象形态,是感性与理性交融的;逝者如斯夫,逝者不一定特指生命,但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生命,是人生与万物融汇的生命感悟。水的逝去,从整体上看,又有新的水一直在流,是存在与消亡的浑一。杜甫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煜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水代表的都是沉重的、无法开解的愁思,而苏轼以水表达的却和以前的不同,主要是
历史与人生之思。先来看这首家喻户晓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此词立意极高,一改闺怨词中悠悠春水的缠绵之风,开篇即以雄伟的魄力,展开了一个在时间上无始无终的宏大场景,然后又陡然收缩,在这一时间流上截取三国赤壁作为特写。大江波涛汹涌,千百年来一如今日,在这如画的江山,曾有多少英雄人物辉煌一时,最终又不免像沙砾一样,被时光之水所淘汰。词的下片即展开对周瑜形象的着力刻画:写他的美满姻缘,写他的少年英俊,尤其是赤壁之战中,“羽扇纶巾”表示了他的风度的娴雅,他的谈笑显示出他的胸有韬略, “樯橹灰飞烟灭”仅仅用了六个字就概括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突出了战事的顺利和战果的辉煌。“故国神游” 以下则转写自己的感慨,和周瑜相比,自己年将半百却蹉跎人生,白发已生而功业全无,但是,人生虚幻犹如一场大梦,即使像周瑜这样的英雄人物,终究也一样淹没在不息奔流的时光之河中,自己又何必因碌碌无为而伤心呢?凭吊古迹,犹自心情激动,实在是一种可笑的多情。只有江水、明月才是永恒的存在。于是词人举杯祝月,欣赏这静夜的无边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本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联系苏轼的经历,词中有着他政治理想落空的痛苦,但他就这种痛苦融会在壮阔的江山与久远的历史中,虽然痛苦,如果把痛苦跟整个人类的历史悲哀比起来,那还能算得了什么呢。苏轼把一腔豪情抒发出来,使全词豪放开阔。苏轼把自己的悲哀融会在历史中,用历史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忧愁,那就什么都算不得了。这也正是苏轼写水与别人写水的不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淘去的不仅是已经远逝的英雄人物,而且还包括现在的我和将来的所有人。正是因为他把自己消融在所有的人都必将产生的结局中,所以自己也就跟所有人一样了,也就无所谓自己的一己之私愁了。跟人类的最终结局比起来,祸福荣达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三、结论
苏轼词中水意象除了那滚滚奔腾的大江外,也有潺潺的流水,不过,依然与闺怨词中缠绵春水有别,而是幽咽悲切的颖河。“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水涨水落,水流有声,这本是自然现象,但是作者处在此情此景中,想起当年自己还是个年轻的后生,受恩师提拔举荐,才有了当时的名振京师,自己一直以来的理想以为很快就会实现,却仕途多艰,人生多舛,现早已年过半百,致君尧舜的愿望估计实现不了了,听着这流水潺潺,只能悼念恩师您了。
参考文献:
[1]曾枣庄. 苏轼评传[ M ].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2]曾枣庄. 苏轼研究史[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曾枣庄. 宋代文学与宋代文化[ M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130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