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www.lunww.com )是学术期刊推广、学术论文发表、论文创作指导的正规代理机构,我们与4、5百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有合作,我们合作的期刊都是万方、维普、中国知网、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收录的正规期刊。合作的期刊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可查,详情可来电0519-83865052,或者QQ:85782530咨询。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促使大学生毕业人数急剧增长,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度。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如何更好地实现毕业生就业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毕业生是否能够在职业决策的过程中做出恰当、有效的决策显得犹为重要。职业决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选择,会影响最终的职业决策。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本文所探讨职业生涯规划特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Super是美国著名职业学家,他将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大学生时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个人将认真的探索各种可能职业,对自己的能力和天赋进行评估,并根据未来的职业做出相应的教育决策,完成择业及初次就业,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①尝试期((1 5一17岁),个人对需要、兴趣、能力、价值观以及就业机会等因素都有所考虑,并通过幻想、讨论、课外工作等方式进行择业的尝试性选择。②过渡期(18一21岁),个人进人劳动力市场或专门的培训机构,该时期的发展任务是明确一种职业倾向。③试验和初步承诺期(22~25岁),选定工作领域,开始从事某种职业。结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与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可以划分为出现、定向、执行、稳定四个阶段。本文以浙江林学院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专业共300名毕业生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共253份。
职业生涯的出现阶段主要集中大学一年级,核心任务是适应大学生活、唤醒职业意识和适应专业学习。出现阶段的现状主要从专业选择、专业认知、职业定位及对口专业就业面了解程度四个方面进行衡量。在所调查的253个同学中,70.4%的学生为自主选择专业,在这70.4%学生当中,有将近45%的学生对于择业范围没有明确认知;剩下29.6%的学生为非自主选择专业,即由父母做主或学校调剂,在这29.6%的学生当中,对于择业范围没有明确认知的比例高达60%,明显高于自己选择专业的学生。从这里可以看出,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职业意识觉醒得比较早。关于专业认知方面,约83.4%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定认知,但程度也仅为“了解”。
定向阶段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时间上处于大学二、三年级,核心任务是了解个人兴趣、爱好,进行职业探索,制定职业目标,考虑专业发展。定向阶段的现状主要从社会实践的执行情况,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及学生对于职业技能了解程度三方面进行衡量。在社会实践方面,有42.7%的同学在大二和大三学期参加过实习,“没参加,但有这方面打算的”的占了所有被调查者的52.6%。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有自主学习行为的同学,已经工作或实习的比例达高51.5%,没有主动学习行为的同学,这一比例为38.1 %。对于将来从事工作所需技能有清楚认识的同学,其就业比例高达56.1 %,而完全不清楚的同学,其就业比例仅为29.4%执行阶段出现在大学四年级,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搜索求职信息,掌握求职技能,进行职业选择。该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包括建立职业价值观,获取就业信息,掌握求职技能进行职业决策。就业执行情况主要通过职业价值观调查,就业信息获取渠道,求职技能的掌握,就业决策的影响因素,目前工作的获取途径及就业情况六个方面进行衡量。据统计显示,择业时学生比较重视的几个问题依先后次序分别为:公司待遇,发展空间,个人兴趣,工作地点,专业对口。学生签约时对这几个问题的重视程度有所改变,排序为:公司待遇,发展空间,工作地点,个人兴趣,专业对口。在被调查者中,对于第一份职业执“先实现就业”态度的学生占总数的51.9%。在衡量职业生涯成功标准这一问题上.49%的学生选择了高工资,其次才是实现自己的价值。各类求职网站及学校网站是大学生获得有效信息的主要渠道,其次则是从同学、朋友处得到消息,接下来是在人才市场与报纸上找到信息。在求职过程中,自主意识对职业决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父母和朋友的意见也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稳定阶段一般出现在学生即将离校时期,通常指达成就业协议后,适应工作,寻求职业发展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包括签订就业协议,熟悉工作及寻找更好发展等
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职业生涯规划不足:专业选择及学业规划意识不足。学生在人学之后一至两年的时间内,对专业发展方向都没有明确的概念。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对于职业技能要求也不甚了解。大学三年级是职业生涯教育的“黄金阶段”,而学校在这一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不足之处,未能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择业观。
就业指导工作巫待完善: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缺乏科学的决策指导。大学生面临就业、求职困难时,辅助渠道单一,除了独立解决外,一般求助于同辈群体及家长,相比而言,老师的影响力较为微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软件不足,缺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难以保证工作质量。学生在就业选择上缺乏引导,对于应聘岗位了解不足,在面试技巧方面也缺乏相应指导
就业指导观念上的落后:目前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大部分仍然采用的是一种就事论事的方式。这种纯粹的就业指导,更加关注的是解决学生在求职时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因而更多的指导往往会围绕求职应聘技巧、就业政策等方面进行,千方百计促成毕业生找到工作。这种就业指导只能称作是“毕业生就业指导”,是就业指导的最低层次,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个复杂的系统,存在各种影响因素,包括学校、家庭、社会、职场等。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无疑是大学生自己。而学校的任务之一是实现学生的社会化,尤其是指导他们顺利的向职场过渡。本文从学生和学校的角度提出改进建议,希望能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完成社会化,顺利地走向职场。
学生要发挥主动性,挖掘自身潜能,学会为自己负责。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和家长、老师多交流,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平台。
学校应该及早转变观念,变“毕业生就业指导”为“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开设相关课程,多举办讲座、活动,培养正确的择业观,提升就业竞争力,增设相关咨询机构,指导各阶段、不同需求的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并努力完善其功能。根据毕业生专业和个性特征提供详细的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 [论文关键词]职业决策 职业生涯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整体社会就业形式趋于紧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将Super的职业生涯理论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各阶段相结合,分析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力图找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和学校两个角度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促使大学生毕业人数急剧增长,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度。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如何更好地实现毕业生就业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毕业生是否能够在职业决策的过程中做出恰当、有效的决策显得犹为重要。职业决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选择,会影响最终的职业决策。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本文所探讨职业生涯规划特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Super是美国著名职业学家,他将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大学生时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个人将认真的探索各种可能职业,对自己的能力和天赋进行评估,并根据未来的职业做出相应的教育决策,完成择业及初次就业,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①尝试期((1 5一17岁),个人对需要、兴趣、能力、价值观以及就业机会等因素都有所考虑,并通过幻想、讨论、课外工作等方式进行择业的尝试性选择。②过渡期(18一21岁),个人进人劳动力市场或专门的培训机构,该时期的发展任务是明确一种职业倾向。③试验和初步承诺期(22~25岁),选定工作领域,开始从事某种职业。结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与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可以划分为出现、定向、执行、稳定四个阶段。本文以浙江林学院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专业共300名毕业生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共253份。
职业生涯的出现阶段主要集中大学一年级,核心任务是适应大学生活、唤醒职业意识和适应专业学习。出现阶段的现状主要从专业选择、专业认知、职业定位及对口专业就业面了解程度四个方面进行衡量。在所调查的253个同学中,70.4%的学生为自主选择专业,在这70.4%学生当中,有将近45%的学生对于择业范围没有明确认知;剩下29.6%的学生为非自主选择专业,即由父母做主或学校调剂,在这29.6%的学生当中,对于择业范围没有明确认知的比例高达60%,明显高于自己选择专业的学生。从这里可以看出,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职业意识觉醒得比较早。关于专业认知方面,约83.4%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定认知,但程度也仅为“了解”。
定向阶段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时间上处于大学二、三年级,核心任务是了解个人兴趣、爱好,进行职业探索,制定职业目标,考虑专业发展。定向阶段的现状主要从社会实践的执行情况,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及学生对于职业技能了解程度三方面进行衡量。在社会实践方面,有42.7%的同学在大二和大三学期参加过实习,“没参加,但有这方面打算的”的占了所有被调查者的52.6%。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有自主学习行为的同学,已经工作或实习的比例达高51.5%,没有主动学习行为的同学,这一比例为38.1 %。对于将来从事工作所需技能有清楚认识的同学,其就业比例高达56.1 %,而完全不清楚的同学,其就业比例仅为29.4%执行阶段出现在大学四年级,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搜索求职信息,掌握求职技能,进行职业选择。该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包括建立职业价值观,获取就业信息,掌握求职技能进行职业决策。就业执行情况主要通过职业价值观调查,就业信息获取渠道,求职技能的掌握,就业决策的影响因素,目前工作的获取途径及就业情况六个方面进行衡量。据统计显示,择业时学生比较重视的几个问题依先后次序分别为:公司待遇,发展空间,个人兴趣,工作地点,专业对口。学生签约时对这几个问题的重视程度有所改变,排序为:公司待遇,发展空间,工作地点,个人兴趣,专业对口。在被调查者中,对于第一份职业执“先实现就业”态度的学生占总数的51.9%。在衡量职业生涯成功标准这一问题上.49%的学生选择了高工资,其次才是实现自己的价值。各类求职网站及学校网站是大学生获得有效信息的主要渠道,其次则是从同学、朋友处得到消息,接下来是在人才市场与报纸上找到信息。在求职过程中,自主意识对职业决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父母和朋友的意见也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稳定阶段一般出现在学生即将离校时期,通常指达成就业协议后,适应工作,寻求职业发展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包括签订就业协议,熟悉工作及寻找更好发展等
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职业生涯规划不足:专业选择及学业规划意识不足。学生在人学之后一至两年的时间内,对专业发展方向都没有明确的概念。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对于职业技能要求也不甚了解。大学三年级是职业生涯教育的“黄金阶段”,而学校在这一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不足之处,未能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择业观。
就业指导工作巫待完善: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缺乏科学的决策指导。大学生面临就业、求职困难时,辅助渠道单一,除了独立解决外,一般求助于同辈群体及家长,相比而言,老师的影响力较为微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软件不足,缺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难以保证工作质量。学生在就业选择上缺乏引导,对于应聘岗位了解不足,在面试技巧方面也缺乏相应指导
就业指导观念上的落后:目前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大部分仍然采用的是一种就事论事的方式。这种纯粹的就业指导,更加关注的是解决学生在求职时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因而更多的指导往往会围绕求职应聘技巧、就业政策等方面进行,千方百计促成毕业生找到工作。这种就业指导只能称作是“毕业生就业指导”,是就业指导的最低层次,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个复杂的系统,存在各种影响因素,包括学校、家庭、社会、职场等。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无疑是大学生自己。而学校的任务之一是实现学生的社会化,尤其是指导他们顺利的向职场过渡。本文从学生和学校的角度提出改进建议,希望能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完成社会化,顺利地走向职场。
学生要发挥主动性,挖掘自身潜能,学会为自己负责。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和家长、老师多交流,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平台。
学校应该及早转变观念,变“毕业生就业指导”为“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开设相关课程,多举办讲座、活动,培养正确的择业观,提升就业竞争力,增设相关咨询机构,指导各阶段、不同需求的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并努力完善其功能。根据毕业生专业和个性特征提供详细的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