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2016年5月24日 17:21 作者:阚坤模阚坤模
重庆市武隆县平桥中学校,重庆 400000
摘要:要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阅读教学应在教师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
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
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
关键词:教法;阅读教学;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6)12-0062-01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课
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
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
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
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
把结果讲给学生听。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
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
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 .生
反复阅 .原文,要边 .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
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
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
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
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
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
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
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
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
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
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
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
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有条
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
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内容提要:
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有为数不少的
语文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地解读,甚至是有害的解读。
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
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
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
导。于是,本文提出了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
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塑造人文精神。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是教
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
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这种师生角色地位
的恒定化,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强
调教师要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学生。“教学民主化”的一个重
要标志就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健全和完善学生的
人格品质。正如语文新课标所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
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
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
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
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变支配者为引路人,
应当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放下身段关注学生的个
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
平等互助的气氛中与学生研究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只
有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才有课堂上的师
生间情与情的相融、心与心的相通、教与学的相长、师与生
的互促,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个性特长才会有形成
的“土壤”和“养分”。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
新意识才能受到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文本
多元解读才得以真正开展。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
是摇曳多姿的。如一部《红楼梦》,有人喻它为一部百科全
书,里面有天文地理知识的,有琴棋书画的,有诗词曲赋的,
还包含着医药学的、建筑学的、美学、哲学的,可谓包罗万
象。所以,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时,
让学生先交流对文本内容把握情况。抓住文本语言。汉语言
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阅读教
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
然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
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
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提高其认识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
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
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接受美学”认为,
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
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
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而
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的动力机
制之一,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
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
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
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语文课也变得空灵和鲜活。
个性化不等于自由化,也不是绝对地学生化,更不是普遍化、
随意化。无论怎么“多元”总有一个界限。作为阅读客体的
文本虽然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但必然会有许多
显性的、鲜明的“规定性”,总会有个“作品视界”范围。
“多元解读”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一千个读者有一
千个哈姆雷特”,然而总还是莎士比亚所描写的哈姆雷特的
反映,彼此在某些细节上难免会有些差别,而在基本性格上
还是那个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成为堂吉诃德。阅读教学不但
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
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
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
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
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
参考文献
[1]谭颖.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信息教研周
刊,2012(8):114.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16 年12 期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