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深刻 等抽象的理念深入人心。”虽然沟通的优势是人际交 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给传统媒体 往,但它是在大众传媒平台上进行的“点”到“面” 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虽然广播没接受到影响,其竞争 的社会化传播。
力并非削弱,但它已面临“广播系统内部的一场革 3.媒介融合时代主持人要实现从代言人到意见平 命”。这场革命不仅体现在广播的内容、技术和接收 衡者的角色转型
方式上。“这亦反映在广播运作方式的转变和广播的 主持人应宽容和尊重不同的意见和价值观,以公 整体地位上。”主持人作为广播节目内容的主要制作 开和平等的方式吸引不同的意见,在对抗中引导舆 人和传播者,只有适应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媒介生态环 论,并将核心价值观的表达与沟通的效果有机地结合 境的变化,才能调整自己,扩大传播能力,才能成为 起来。对于公众争论的焦点,不同的人在接受、理
现代广播媒体所需要的传播者。 解、传播信息上都是不同的,任何人的判断都很难达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持人传播力提升 到100%的正确。要求人们只进行正确的单方面交流(判
1.媒介融合时代主持人要从信息传递者到信息集 断本身是否正确,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实际上是
成者转型 剥夺了人们积极和自由的言论。密尔在《论自由》中 过去,主持人主要是传递搜集的资料,但现在电 说过,在这种气氛中,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有一个 脑屏幕和流动终端前,有很多人参与新闻报道,主持 智力活跃的民族。媒介的影响决定了传播的效果,当 人可以充分利用普通用户收集 内容,将自己从信息 广播媒体使持有不同意见的人感到难以接近时,媒体 传播者转变为信息集成商。通信技术的革命给人们带 的影响力和传播能力就无法讨论。目前,新媒体的兴 来了更丰富的信息,同时也对人们在每日生活中所接 起和媒体融合技术的发展为主持人的平民视角和角色 收到的信息进行一种梳理和提炼,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转变提供了条件。新媒介时代,主持人可以让新闻变 进行深度分析与分享,主持人在角色转换的实践中, 得立体化,可以通过讨论和深入挖掘网民在微信留言
需要不断创新。 和微博上发布的信息以及他们的后续“帖子”,在重 在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主持人掌握话筒, 新整合的过程中形成了“网络深度报告”的广播版 要在纷繁的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这 本,最后主持人对事件的评论也被合并。 项要求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所以主 4.主持人作为交流主体,既要保持“友好的人 持人的节目选题和稿件筛选要保持清晰的脉络和合理的 格”又要体现职业规范
逻辑,同时还能有一些点睛之笔,一两句精妙的点评, 我们来举个例子,有一则新闻,是关于日本发生 因为评论是叙事的升华。从传播规律的分析来看,广播 了地震。日本的播音员戴着一顶安全帽,起初声音颤 善于记录而不是推理,善于娱乐而不是投机。 抖,但没有出现失态的呼号,也没有出现过多的眼 媒介融合时代广播主持人作为信息集成者,较强 泪。他们认为,在普通百姓的恐惧中,媒体主持人需 的互动能力,可以直接提升广播受众的收听体验感。 要克服恐惧,与大众媒体保持冷静,给观众以情感上 广播主持人的沟通能力不仅体现在主持的语音语言 的慰藉。在危机时期,公共媒体已经成为超越一切的 中,还体现在与听友在直播节目中的在线互动沟通能 公共平台,既是信息交汇的中心,也是整个民族精神 力、以及线下微信、微博朋友圈的维护方面。虽然主 高地和民族情感的理性引导。平民视角体现了密切的 持人为大众传媒平台服务,但是,由于主持人的个 亲和力、宽容和执着,突出了人格魅力。主持人交往
性,主持人的沟通也具有人际交往的优势。 具有人际交往的特点。
2.主持人要从媒介代言人到观点平衡者的转型以 二、结论
此提升传播力 媒体融合是时代的潮流,对于传统的广播电视业 过去,广播媒体的主持人被赋予“媒体发言人” 来说,这是一个挑战和机遇。几十年前,麦克卢汉的 的角色。当前,广播媒体主持人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媒 预言“媒介就是信息”震惊了世界。现在它已经被完 体的普遍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通过微博和微 全接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将载入史册,积极 信平台收集人们的感受、舆论、听众的智慧,用有线 投身于新媒体应是每一个广播主持人及媒体人的不懈 的方式来呈现各种专家、学者和评论员的分析和评 追求。
论。在总结事件、引发问题、提炼观点时,要平衡媒 体发言人和舆论发言人的双重角色。中央广播电台主 参考文献:
持人董庆在谈到举办晚会传播主流价值观时说:“通 [1] 李艳.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持人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有效方式 过信、达、雅的语言艺术,加上一些细微的‘此处无 [J].文史博览(理论),2016(8):57-59.
声胜有声’的无声语言、体态语言 [2] 贾毅.公共舆论语境下电视节目主持人传播优势探析 (拥抱、微笑等)进 [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7):14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