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好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作文教学的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如何提高我们的作文教学,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阅读教学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一直以来,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总觉得无内容可写,乱编现象多。从此看出,抓好阅读教学任重而道远。
这不,我们联校购买了大量的图书,建立了高标准的阅览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只要老师做好引导,真正用好这些图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绝不是空谈。我们班每次借书时,首先围绕一个主题精选书籍;然后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评、好书推荐会等活动;活动结束后,组织小评委老师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推荐奖”。
阅读展示课上,我分两步进行: 1、可以介绍书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谈谈这本书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或几个部分,还可以谈谈自己读了这本书的感想;2、采用丰富多样、引人入胜的推荐形式,努力用语言打动别人。我总是组织学生到台前展示、介绍,师生进行评议、补充,提出修改意见。随时寻找学生在读书中存在的亮点,并大力推广。我和孩子们一起背诵《三字经》《论语》
等国学经典,这样孩子们背书的热情更高涨了。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的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他们平时素材积累不充分,不留心观察生活,缺少从生活中摄取材料的能力。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的题材和自身真实的体验一直是困扰我们作文教学的两大瓶颈,千篇一律、空洞无物也就成了当前学生作文所呈现的两大弊端。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还很严重,“造文”
现象还较普遍。这种现象反映了当前作文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空洞性,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关于小学写作教学的具体建议中指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生活是学生习作的主要来源,而观察则是学生写好作文的主要途径。只有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中发现可写的材料,并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
如何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常”,在平淡无奇的事情里、在熟悉的人群中找到“闪光点”,获得“新感受”,这是小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我培养学生深入生活认真观察的习惯,引导他们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留意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做到见中有感,闻中有思,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质量。
首先: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引导学生到美丽的田野去寻找美,一沙一石,一草一木都是学生观察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树木、小河……各具风韵,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以前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态美和内在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锻炼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在作文教学中,引入实践活动,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各种有趣的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写作训练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境,提供了一个训练的平台,能让孩子们在更大的空间内,更大的舞台中,将课堂知识和课余生活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作文的主题与题材,以前作文题材单一的面貌得以改变,学生的作文中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
三、三分文章,七分改
众所周知:老师批阅作文,费力又费时,要想批完一次作文,得用一周或两周的时间,作文不能及时地得到批阅、反馈,学生的写作激情会一点一点地被浇灭。再者,老师很认真,详细地为他们批阅,但他们根本就不去看。
前几天我在《山东教育》中看到过这样看到过一篇文章——《轮流批阅作文》,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效仿了一下,感觉效果不错,孩子们的写作欲望较以前好多了。以我看来,小学生写作犹如不满周岁的孩子学走路一样。有哪个做父母的,因为孩子学步时跌倒而严加斥责,都是耐心地鼓励他,让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激励与呵护中,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体验行走的快乐。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性,把习作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上。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再调动起轮流评改作文的积极性,更能激起了学生习作的兴趣。于是,我尝试着让学生用慧眼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用真诚而委婉的语言,拨动那同学们心弦。能及时地让他们的作文第一时间,给予评价,找出差距。让孩子们爱上作文,是当今改变中国的模式化作文所需要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