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好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课外阅读
2013年10月28日 16:57 作者:肖志育肖志育
(于都六中,江西 赣州 342301)
摘 要:农村中学的学生作文训练中,普遍存在着语句不通,条理不清,中心不明等毛病。这些毛病归根结底就是由于学生头脑中“物”与“序”严重缺乏。物,小则指字,词,句等,大则指各种类型的素材。而序,顺序,在文章写作中,我认为可引申为方法--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谋篇布局等种种的方法。而解决物与序缺乏的问题,不是仅仅靠精讲课文所能达到的,还必须补充大量课外读物,才能得以充实。例如,对于一个词语的掌握,必须通过多读文章,才能达到熟记,理解,运用等目的。在新课标中明确要求,7-9年级学生应广泛阅读各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相比之下,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量真是少之又少,也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课程中的 地位.既然如此重要,而作为老师的我们,很自然的涉及如何加强 引导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中学;课外阅读;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过程中质量如何,完全取决于阅读主体的情感态度。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尽可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积极性.因而课堂教学中,涉及到课外读本知识,在课堂
中对知之者应该给予表扬,鼓励.如:在教学《隆中对》一文时,如有学生知道徐庶举荐卧龙的来龙去脉或了解刘备三顾茅庐等这些情节的,可让他说给大家听听。这样,既活跃了课堂,丰富了课堂,又让其他学生在意识上以他为榜样,刺激他们的课外阅读欲。朗读比赛中,读的流利,无错别字,有感情的;课堂提问中,有独到的见解,能使用新鲜词语或典故的;作文训练中,写的好的语句,片段,谋篇布局中好的地方也是通过多读书本获得的.这些都可作为典范加以鼓励,以激发全班同学的阅读兴趣.形成爱读,多读的良好学习氛围.
二、应对课外读本的选择加强正确指导
为使全体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就必须加强课外读本的选择指导。书如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好书本能使他们得到知识和艺术的享受,而粗糙甚至不健康的书本,轻则偏离阅读目的,重则陷入阅读误区,影响学生学习,影响学生思想。因此,对书本的选择要慎之又慎。可推荐一些古今的名著或一些海内外知名作家的作品,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和张爱玲、张晓风、余秋雨、刘心武、海明威、海伦凯勒等名家之作。 三培养学生做到三个有心。
(一)做到有心读、多读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书本是获得知识的主要源泉。健康的书本只要有心去读,总是或多或少有所收获。也许是写作素材,写作方法或者思想认识的提高,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个“万”字不正体现了要多读书吗?
(二)培养学生有心去记
为了弥补物的缺乏,这就要求我们学生阅读课外读本时,应时刻做到有心去记,积累。对于生疏的字词,对于好的语句、片段等,都应把他积累起来。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做笔记。而我们的学生阅读时,往往只带着一双眼睛,读过的文章则如过眼烟云,收获甚少。
(三)培养学生有心去品析
学生作文训练中,存在条理不清,感情不真挚、感人等毛病,这就是缺乏序--方法。要写好文章光有物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如同建筑,不仅需要各种材料,还需要建筑师们的精心规划、设计、粉饰。写文章同样需要作者善于运用方法,才能达到所要表达的效果。例如《菜园小记》一文中描写出土新苗的景象,正是由于作者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写出了新苗清新、秀丽、喜人的特点。如果缺乏这些修辞手法,所写之物给人的感觉将会是怎样呢?《麦琪的礼物》一文中正是由于作者善于运用悬念和合理的巧合,才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达到感人的目的。如果缺乏这些方法读出来的效果又会是怎样的呢?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而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学会品析。当遇到感人的片段,扣人心弦的片段和极好的谋篇布局时,我们的学生就止步不前,不去思考为什么能给我们这些感受,仅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学生分析达到美的原因。尽量挖掘其中所用的方法,使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语文的写作只有做到上述“物”与“序”并用,才能使文章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才是篇语言流畅,条理清晰,中心突出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