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地奥司明治疗胫腓骨骨折使用骨外固定支架后小腿水肿的疗效。方法:将86例胫腓骨骨折使用骨外固定架后小腿水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术后第2天开始指导进行足趾及足踝功能的锻炼,一周后开始下肢抬腿及膝屈伸锻炼,1h/次,2次/天。观察组采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同时,加用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地奥司明片0.9/次,每天2次,连服3周。在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观察2组患者小腿周径变化。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患肢周径变化明显,水肿改善较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地奥司明治疗胫腓骨骨折使用骨外固定支架后下肢水肿效果显著。
关键词:胫腓骨骨折;骨外固定支架;地奥司明;小腿水肿
中图分类号:R65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837(2018)06-0041-0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上述时期在我院行胫腓骨使用外固定支架后发生水肿86例,手术时麻醉,手术方法及手术后处理均相同。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59-74,平均67岁。对照组43例,男22例,女21例;年龄57-72,平均66岁。术前病程1-3天。两组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手术方法
采用腰麻,常规严格消毒,开放彻底清创(闭合骨折行骨折处小切口)先行骨折初步复位,以确定穿针平面,选择合适位置(靠近骨折端的两枚螺纹钉的位置在距离骨折端4-6cm左右),对于胫骨在骨折两端各置两枚,共四枚螺纹钉从小腿前内侧进针,注意骨折远近端两组螺纹钉各自平行,并形成一定角度,每针都与骨面相垂直,钻孔,拧入螺纹钉后,再上外固定支架,支架主体距离皮肤约1.0cm左右,进一步整复骨折,然后拧紧各螺纹钉。若患者骨折粉碎比较严重,闭合复位有困难,可行切开后有限螺丝钉或克氏针固定。如果骨块缺损者,可取自体髂骨移植。术中应尽可能保护软组织和骨膜。对于陈旧性胫骨骨折,暴露骨折断端,咬除已硬化的骨质,再通畅髓腔,取患者自体髂骨植入骨折断端,整复骨折后,余同前。对于合并腓骨骨折患者,根据骨折移位部位及移位程度,使用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或不做任何固定。
1.2.2术后处理
对照组患者术后第2天开始指导进行足趾及足踝功能的锻炼,一周后开始下肢抬腿及膝屈伸锻炼,1h/次,2次/天。观察组采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同时,加用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地奥司明片0.9/次,每天2次,连服3周。
3 观察方法
两组分别在治疗后的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测量患肢踝关节上15cm的周径。取与对侧所测的踝关节上15cm周径的差值作为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后的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的患肢踝关节上15cm周径的缩小值均大于对照组,即减轻小腿水肿的程度优于对照组。见表1.
3讨论
胫腓骨骨折是长管状骨中最常发生骨折的部位,胫腓骨骨折具有表现形势复杂、通常容易合并多种并发症、治疗方法比较多、术后功能恢复影响因素也比较多等特点。目前,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方法比较多,其中外固定支架的治疗在近年来的发展和临床治疗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使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折疗效可靠,既不破坏局部的血液循环,又能为骨折端提供稳定的固定,尤其是在开放性骨折的治疗中,有效地解决了伤口处理与骨折固定之间的矛盾,优点比较明显,外固定支架已成为胫腓骨骨折常规的治疗方法之一,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有以下优点:①结构比较简单,操作也比较简便,容易调整,具有力学稳定性,能够使骨折端获得坚强固定以及动态弹性外固定。②对骨折周围的软组织血运破坏比较少。③创面及骨折端周围不遗留异物,能最大限度地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④及时能实现支架的动力化,可增加骨折端所承受的压应力,刺激骨痂的生长。⑤对于开放性骨折或伴有软组织损伤比较严重的骨折尤为适用,既能便于观察处理创面,也不影响应用皮瓣转移技术修复创面。⑥能避免因内固定物固定后发生感染,甚至出现骨髓炎时不得不拆除内固定的不良后果,⑦应用范围广,既适应简单骨折的固定,也适应复杂骨折的固定。⑧可以对骨折端提供足够强的稳定性,不限制关节,也不影响远近端关节的活动,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缺点:①针孔易感染;②神经与血管损伤;③针道骨折;④钢针松动、折断;⑤术后需要经常性的护理;⑥体外装置对日常生活带来不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⑦对体外装置有一定的恐惧感,不敢进行功能锻炼;⑧对皮肤的压迫坏死比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