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发展中心文化馆,辽宁,沈阳 110101)
苏家屯区地处辽宁中部城市群,是沈阳的南大门,东部多山地丘陵,西部为平原,南有辽阳东京陵,北有沈阳的故宫、东陵、昭陵,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苏家屯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 3000 千多年前的青铜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陈相塔山山城城址、魏家楼子汉城城址更是证明此地为宜居之地,人类文明的脚步一刻没有停歇。人类创造了历史,在浩渺的时空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似一颗颗星星,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苏家屯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东北人民的文化财富,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
一、苏家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在苏家屯区 782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人民世代传承着具有浓郁关东黑土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苏家屯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瑰宝,是记录着人民群众深厚文化积淀的活化石。
第一,项目情况:文化部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传承人都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来抓。目前,已建成省、市、区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体系,个别项目正在积极的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进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逐渐的形成了“保护带申报,申报促保护”的工作原则,现已有 3 个项目入选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 个项目入选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分类分别是民间舞蹈:白清寨传统舞龙、后黄高跷;民间音乐:白清寨传统唢呐(省、市级项目)、朝鲜族传统说唱艺术(省、市级项目)、王玉喜吹打乐;文化空间:十里河大集;民间美术:王玉芬民间剪纸(市级项目)、黄氏民间剪纸、于宝良古建彩绘技法(省、市级项目);传统手工技艺:李氏泥塑技法、何晓霞辽绣技艺(市级项目);传统医药:党氏特效烧伤灵;传统体育竞技:朝鲜族撇四木游戏、霍氏八极拳。
第二,保护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对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朝鲜族传统说唱艺术和于宝良古建筑彩绘技法,采取的是“抢救性”保护为主的方式,尽力保持住项目的原滋原味;对白清寨传统唢呐、白清寨传统舞龙和后黄高跷等还能演出的舞台项目,采取的是“发展性”
的保护方式,使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白清寨泥塑民间技艺、王玉芬民间剪纸、何晓霞辽绣技艺等传统手工技艺类的项目,主要以“生产性”
保护为主的保护方式,支持传承人制作出作品进行展览和展示。
二、如何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制定苏家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全盘考虑,制定苏家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十分重要。要根据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分类、分布、特点,科学确立苏家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和方针,制定苏家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项目保护单位将所有项目细化,确定保护责任人,确定每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并由主管领导全盘考虑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使之有效地指导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传承人物,充分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遗产及其传承人物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民间艺人档案,建设和完善多媒体平台和数据库,建立并逐步完善苏家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名录体系,实行分级保护。
第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重保护而轻开发的现象还是存在的。一些政府部门存在本本主义,为了使项目保持原生态,单纯为了保护而保护。因为大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逐渐被社会所淘汰,濒危灭绝,如果单纯为了保护而保护,就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将项目 “植入温室大棚”隔绝式的进行传承,效果不理想,其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也被白白的浪费。非物质文化是凝聚着民众价值观念、思维能力、审美判断、精神标准的,产业化道路有利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但不能就此扔掉它的实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只要掌握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焕发新的青春,才能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方面讲究世代祖传、师徒相传、口口相传,在科技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传承方式逐渐凸显它们自身特有的缺陷,出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因人而存、人亡则艺绝的局面,无人继承让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民间传承几百上千年,除了是民族风俗的需要,更多的是因为非遗项目是一门“手艺”,在以前,这完全是养家糊口的一种手段,靠这种手艺,艺人们完全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在现今社会,由于工业文明的发展,手工制作在一段时间已经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传承人赖以生存的手艺也逐渐失去了市场。
文化部门多举办各种规模的展示展演活动,积极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寻找活动场所,搭建表演平台,鼓励和支持他们带徒、讲习、表演和整理出版艺术成果,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传承人培养,吸引广大人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脉脉相传。
参考文献:
[1] 张孝岩,陈霞 . 我国公共投资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 农业经济,2007
[ 2] 辛儒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问题探讨 . 生产力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