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下载
  • 首页
  • 论文发表
  • 论文宝库
  • 期刊大全
  • 新闻中心
  • 著作出书
  • 发表流程
  • 关于我们
  • 诚心通道
  • 联系我们
  • 当前位置:主页 ->论文下载 ->教育论文 ->教育理论
  • 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的有效方法

    2016年5月20日 16:03 作者:孙凤鲜

    孙凤鲜

    香河县安头屯镇中心总校,河北 香河 065400

    摘要:音乐活动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活动,能够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同时能够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创造力与肢体语言的发育。教师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能够激发幼儿的求知

    欲与好奇心。本文重点分析了几种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的有效方法,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节奏感;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6)12-0056-01

    音乐中最强有力的要素,与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节

    奏。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加以诱发和培养。

    传统的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单一,形式较为传统,难以培养

    幼儿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应该符合

    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结合游戏等多种方式来培养幼儿的

    节奏感,以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

    1 激发兴趣,养成听的习惯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无论旋律的起伏跌宕还是节奏的

    快慢强弱变化,都是通过听觉来感知的。幼儿生活在声音的

    海洋中,节奏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因而,让幼儿对节奏感

    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通过聆

    听音乐亲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如:小动物的叫

    声;自然界的声音;交通工具的声音等。这些声音都包含了

    非常形象鲜明的节奏,在兴趣的前提下幼儿愿意模仿这些节

    奏,对节奏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欣赏音乐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运用多种形式,掌握节奏

    2.1 语言与节奏的结合

    幼儿生活在语言环境当中,语言的本身就附有微妙、生

    动的节奏,将音乐节奏与语言节奏紧密结合,从语言节奏出

    发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是比较容易而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活动过程中,可以根据音乐中节奏的特点,选用孩子们最喜

    欢的卡通形象、人物等等,结合相应的词语或者短句以说唱

    的形式表达出来,如:灰太狼、奥特曼可以表示前十六的节

    奏型,芭比娃娃、铁甲小宝可以代表全十六节奏型等等。另

    外,可以通过朗诵进行节奏练习,奥尔夫教学体系中提出了

    “节奏基石”的说法,指由语言中最短小,且具有一定音乐

    意味的字词所拼成的最小节奏单元,既固定节奏型。固定节

    奏型的变化不仅能够提升幼儿的求知欲,还能够提高节奏感。

    当教师为幼儿朗诵古诗时,可以利用肢体语言来加强节奏感,

    例如,拍手、跺脚等动作。通过这些动作,让幼儿将语言与

    节奏结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朗诵活动的形式来增强节奏感知

    力。幼儿在感兴趣的情况下,参与的主动性自然而然很浓,

    既进行了节奏练习,也培养来幼儿词语创作的能力。

    2.2 动作与节奏的结合

    夸张、形象的动作可以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对于低年

    龄的幼儿来说,采用肢体语言是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音

    乐的表达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等,但要让孩子感

    受这些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只凭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此,

    需要有动作的参与。动作与节奏是相辅相成的,在劳动、游

    戏过程中很多动作都包含着节奏,如:洗脸、刷牙、扫地等。

    用动作表现节奏,也就是幼儿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用

    动作表现出来。在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幼儿合拍的能力,

    可以选择生动有趣、节奏强弱比较明显的乐曲,让幼儿随着

    音乐通过动作的表现体验节奏的快慢和强弱变化,要求动作

    与音乐的快慢协调一致。例如:大象走可以表示速度的缓慢

    与声音的沉重;而小兔子走路形象的表现了音乐的轻快等等。

    当幼儿基本掌握了用手、脚等表现节奏后,可以引导幼儿用

    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节奏,鼓励幼儿自由发挥。例如:捻

    指、用舌头发声音等。当一段音乐出现后,孩子们可以尝试

    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来表现,由于音乐的节奏较快,选择较远

    部位的幼儿通过实践发现距离远,导致动作慢,节奏跟不上,

    一来二去,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寻找最佳答

    案。

    2.3 乐器与节奏的结合

    乐器的直观性能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利

    用乐器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表现音乐的效果也最显著。当

    幼儿熟悉了各种乐器的声音,是清脆还是浑厚、是长音还是

    短音,以及各种乐器不同敲法所产生的音响效果后,可以根

    据乐器的性能及特点为音乐来伴奏或者表现音乐。如在欣赏

    三拍子《摇篮曲》、《小燕子》等,通过乐器伴奏能让幼儿充

    分的感受三拍子强弱若起伏的特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

    活动中,幼儿还发现还有很多日常生活的物品也可以发出很

    奇妙的声音,如:将豆子放进塑料瓶里发出的声音就像下雨

    声;用木棒刮洗衣板的声音和青蛙的叫声很相似;拷贝纸的

    抖动声就像电闪雷鸣„„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也提高

    孩子的音乐想象力。

    2.4 在生活中寻找节奏

    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观察力,而生活中充满着各种

    各样的节奏,除了课堂活动中的节奏训练外,教师应让孩子

    体验生活中的节奏,有研究表明,幼儿直接感受和体验节奏

    的最佳时期是3-6 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对于有节奏的

    各种声音具有一定程度的敏感度与喜爱度,这也就构成了培

    养和发展幼儿音乐能力的起点。在生活中寻找节奏,教师可

    以从幼儿所熟知的环境入手,通过幼儿经常听到或接触的事

    物,让幼儿的感知力充分诱发出来,并能够深刻的理解身边

    存在的节奏,提高幼儿的观察力与节奏感。

    总之,每个幼儿都或多或少的具有音乐的潜能,我认为

    节奏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致力于教会幼儿什么,而是设法

    挖掘幼儿潜在的这种能力。通过这些形式,让幼儿在这些活

    动中学习音乐,了解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在节奏教

    学活动中,我们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将节奏教学渗透到活

    动的方方面面,让抽象的节奏能够更加丰富多彩的展现出来,

    提高幼儿对节奏的印象和体验,从而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徐巧兰.情感体验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J].

    成才之路,2016(1).

    [2]高丽娜.跳动音符——丰富幼儿音乐经验[J].中华少年,

    2016(5).

    [3]戴连花.让笑脸开放在音乐中——论幼儿音乐教学[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3).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16 年12 期 57

  • 上一篇             下一篇
发给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 回顶部
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微信客服:lunww2015
本站提供论文发表发表论文核心论文发表
免费论文发表资源,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lunw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