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
2010年10月22日 09:29 作者:论文网【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导向;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发展高职教育,培养适应杜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本文从高职教育的定位、教育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诸方面论述了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重要性。就业乃民生之本。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就业后能否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是评价高职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市场对人力资源配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要使自己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就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满足社会对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1、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性特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
为了使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地健康发展,首先必须解决其发展定位问题。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长期以来重层次、轻类型,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它是一种职业特征明显的“应用型”教育。不应把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这两个不同的范畴混为一谈,虽然目前高职教育绝大多数是专科层次,但从长远发展看,还应有“应用型”的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一,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它是有别于学术型、研究型普通高等教育的职业技术型教育;其三,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教育阶段。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改革中,应当努力形成“学术型”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并驾齐驱的格局。而且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沟通,用终身教育的观念构建全方位的立交桥。使我国需要进人高等教育的人才,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成长多样化的豁要,选择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实现“21世纪中国应该成为人人皆学之邦”的目标。
确立可持续发展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面向大众的职业教育观念是我国高职教育体系顺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培养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选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头十年的技术与教育计划”指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不仅是靠需求驱动的,而是靠发展需求驱动的”。以就业为导向,就必须打破传统学科教育的教学模式,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坚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根据岗位和岗位群所需能力与素质提炼、整合成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新型高职教学模式,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要在全社会倡导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都能办出一流教育的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标准是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人才。可见,一流的教育与学校层次和类型没有直接的关系。高职院校都应结合地方和行业的需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以较高的就业率森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2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增设社会急需专业
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专业设置的合理与否是关键因素之一。高职院校应该不断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就业形势不好的旧专业,取消没有就业市场的老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高职院校要有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观念,在专业设置中要体现实用性、前瞻性,具体而言,就是要根据企业需求、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设置“适销对路”的专业。由于市场经济的波动性,用人单位对专业的选择也随之波动。因而,高职院校应敢于改造甚至放弃举办多年的就业难的老专业,创造条件开设新专业。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更应立足于对人才市场现状的准确把握和未来的预测。
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一是开展市场调研,调研内容包括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技术要求、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二是组织校内外专家和学者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证,以此作为确定专业调整和设置的重要依据。三是考虑学校的师资情况和专业的基础情况,使新旧专业实现合理延承、灵活转换,有利于打造精品专业,培育长线专业,发展短线专业。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增设社会急需专业,才能适应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增强学校抵御高教改革风险的能力,拓展学校的发展空间,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3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盆
学校是承担教育的重要场所,是育人的地方,学校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学校管理主要涉及到教育、教学、人事和后勤等多方面,但其目的却是是一致的:就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质量。学校管理必须建立在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上,这意味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管理上应自觉摆脱主观臆断和盲目性,摆脱因循守旧和经验主义,使学校管理符合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适应时代的召唤、创建合乎时代特征的教育管理调节机制,调动学校各种要素,形成学校发展的各种合力和优势,在教育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们接受高职教育是要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教育质量的优劣是关键。高职院校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若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劳动者,必然会产生毕业生就业难的间题,最终会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如果毕业生质量高,在劳动力市场就有竞争力,相应地给学校带来良好的声誉,又能够吸引更多的生源和投资。可见,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可以成为一种市场信息,影响着每一所高职院校的前途问题。因此,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高职教育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提高教育质量将显得极其的艰巨和迫切。
4以就业为导向,强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教学制度创新
我国高职教育基本实行的是学年制管理,学制二至三年,普高生源和对口生源混合培养。在没有相应的过渡教育的情况下,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固定学年制很难如期实现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学制度创新,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探索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弹性学制。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推行学分制,针对不同的生源,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专业课程,包括技能训练项目的学分比重应该大于对口生源,而文化课程的学分比重应该少于对口生源。采用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起点不同的生源,在相应的时间里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在学制管理方面,可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并结合其就业需求适当地延长或缩短学习年限。
5以就业为导向,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以未来社会发展需求为准则,调整并确立人才评价标准,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头等大事。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正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素质教育评价的指导思想、指标体系和方法,都要围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调整。以“创新”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评价,不仅需要改变过去那种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评价方式,必须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差异。新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要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成为他们认识自己和教育自己的一种教育方式,成为教师改进教学、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反馈方式。要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教师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使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评价实验具有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未来社会的职业岗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岗位能力要求的内涵也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过程。人的一生中无论是被动地适应社会变革,还是主动地追求理想的目标,其职业岗位都会是多变的。因此,高职学生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并站稳脚跟,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应及早将提高学生的岗位竞争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以就业为导向,打造一支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不仅是实现教育教学计划的保证,更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高职教育的师资应以“双师型”为培养目标,“双师型”就是要求教师具备不同系列技术职称中相应的两种职称。因为,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主要区别集中在所培养人才的特点上,即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双师型”教师队伍从整体上说是专兼结合的队伍,应能完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从个体来说,多数教师应既有教学能力又有该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一是从企事业等单位选调符合要求的人员到学校任教;二是选派部分专职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或到条件好的实训基地进修;三是聘请“双师型”兼职教师;四是在日常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注意培养和造就一批“双师型”、创新型、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7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较高的就业率是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好肯定。高职学校在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应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人手,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育。高职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分析就业形势,介绍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使学生一人校就绷紧就业这根弦,端正学习态度。要把就业指导渗透到日常课程学习之中,由任课教师介绍所学专业知识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应用中应遵循的各种规则,使学生对未来的岗位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可请来往届优秀毕业生,传授求职心得、面试技巧等经验,让学生感受就业体验,增加求职经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就业拾谈会等。
加强就业指导,必须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首先,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就是好岗位、好工作。其次,教育学生要摆正位置,不要好高鹜远、盲目攀比,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发挥自己长处的岗位。第三,引导学生认清职业发展与现实待遇的关系。一些工作岗位可能条件艰苦,现实待遇不高,但却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对于眼前的困难要耐得住,吃得消,要看到长远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