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延边 133002)摘 要:近代中国东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寿礼风俗和寿文化,有着一定的寿礼仪式,这种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和民俗,对于东北民俗文化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近代;中国东北地区;寿礼
东北地区自古便传承和发扬着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且由于地域与民族的原因,近代东北地区形成独特的寿礼风俗和寿文化。
东北地区有“手援六十花甲子”的诗句流传于世,甲子指天干地支相配,自甲子始,至癸亥止,满六十一周,所以人们往往将六十岁成为“花甲之年”,也是人进入老年的一个标志性的阶段,所以祝寿多以六十岁开始,且需三代同堂以上。一般六十岁以下或不见孙辈者,不称寿,也不行祝寿礼,只于每年生日,直系亲属前来小酌一番,俗称过生日。
一旦过寿,以后就不能间断,以示长寿。祝寿重视整数,逢十便要有一次大庆,且越来越隆重,七十古稀做寿称为“七十寿”,八十耄耋祝寿称“庆八十”,九十岁庆礼称“做高九”,能达到这个岁数已是罕有。父母健在者做寿,称“双庆”;祖父母并存,则呼“重庆”。
除了整数的寿辰,东北民间祝寿礼还有“过坎儿”的习俗,指六十六,七十三,八十四岁等。东北有句俗话:“六十六,不死掉块肉。”为预防66岁可能发生的灾祸,出嫁女儿用面粉、猪肉各六两,包 68 个饺子,给天 1 个,地 1 个,给寿者 66 个。
或买 6 两肉,用 6 两面做 66 个饺子这“一刀肉”的饺子,要从窗户扔到父母怀里。也有的地区是女儿给寿翁寿婆做件汗衫,进门不语,冷不防披在父母身上,并扯块肉塞其口中,这也是“补”上所掉那块“肉”的一种祈寿方式。余者寿星自享,忌外人食。又于正月初六做寿,俗称‘抢六’。辽宁法库地区,抢六后寿诞日再行小庆礼,称为“过双六”,言能补寿。66岁以后,还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已去”
的俗说,由于近代东北多为山东、河北等地移民,这就是来源于山东人的说法:孔子于七十三岁而终,孟子于八十四岁而终,而两位都是圣人,人们迷信认为自己活不过圣人。这个岁数的老人,为忌讳此俗,往往多说一岁或少说岁,以祛灾。
到百岁更是如此。百岁老人总是说“还小呢,九十×”回避“百”
字。老人逢七十三岁八十四岁,多数地区避之不庆。辽宁法库、康平一带,适逢此时,年三十儿接神时,以红裤带系老人腰,谓可拴寿,并吃寿桃,借逃音相解,谓可增寿。
东北民间往往为寿星举办隆重的寿宴,寿宴前要进行紧锣密鼓的准备,首先会在堂屋设立寿堂、寿位,要在寿堂当中悬大“寿”字中堂或福禄寿三星画像。两旁挂起“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类的对联,横批写着“福星高照”、“福寿绵长”之类的吉语。较为富裕的家庭,还会燃上一根红色的粗长的寿烛,上面用金字雕刻着“福星高照”
等祝寿词。
寿宴当天,亲朋好友齐聚一堂,自然少不了寿礼,礼中少不了寿酒,酒取“久”之音,是祝寿星久寿的意思,多用绍兴酒,因为绍兴酒性温,热饮时还要果脯、蜜饯、冰糖垫底,酒既甜,度数又低,老少咸宜,也可用人参酒替代。寿礼中还多有寿桃,多用面粉做桃形,桃嘴染红。也有用鲜桃的,必二十七个,俗信三九大吉。寿面,沿袭古时的习俗,宽且长,要做三尺长每须百根以上,盘成塔形,亦罩以红绿镂纸拉花,寓意寿星寿命如面般绵长。除此之外还有寿糕等礼物,取“寿高”吉祥意,到了近代,受外国人的影响,还有宾客送蛋糕,取“诞高”之意。
旧时,有以寿联、寿幛、寿屏为贺仪者。寿联词语又以性别相分,男联如:“乐享遐龄寿比南山松不老,生逢盛世福如东海水长流。”女联如:“麻姑酒满杯中绿,王母桃熟天上红。”寿幛之语多为“海福山寿、松柏恒春”等。寿屏多数是书画条幅上绘南极仙翁、仙桃、八仙祝寿图、麻姑献寿以及吉词祥话等,四、六、八幅联成一组,也有少数木雕寿屏精致典雅,陈设几案之上做祝寿饰品。文人则往往以寿诗寿序为礼物。如清末吉林三杰之一成多禄,所作寿诗很多,《成多禄集》收诗 860 首,就中有 200 首左右为寿诗(包括少量寿序)。
凡为祝寿之品,均用彩纸,书写寿字覆盖礼表,所收礼品,谓之贺仪或寿仪。
寿宴上,设寿堂,点寿烛,供寿酒,陈寿仪。祝寿时,众亲友齐聚寿堂,请寿星上坐,其子侄辈侧立一旁。礼宾高诵盛赞寿星诗文,读罢,亲友向寿星施礼,晚辈跪拜,平辈鞠躬。寿星受礼,子侄还礼。礼毕,食寿面,并于当日晚盛宴宾客,或请来戏班渲染助兴。虽然每个家庭生活条件不同,但但寿宴的礼节和流程上大抵相同。
高年初度,戚友等以寿桃、寿面、额幛等物奉赠,或贺以诗词对联以为庆祝者。是日,主人供寿星于中堂,宾友至,向主人行礼。由子侄等答礼,并设筵款客,俗曰作寿。( 吉林《梨树县志》,民国二十三年版本 )
祝寿之礼,老人年届六旬或六旬以上,于初度日子孙为之办寿。戚友等赠以寿桃及酒面额幛等物,亦有以诗词对联庆祝者。是日主人设礼堂供奉寿星,戚友至礼堂行礼,主人由子侄等答礼,并设筵款客,俗曰作寿,亦曰办寿。( 辽宁《西丰县志》民国二十七年版本 )
人民事长敬老之礼,平日多未有讲求之者,惟于年节暨寿辰日,子弟向长者前行半跪礼,老者前行稽首礼。近因民国礼制,间有行一鞠躬、三鞠躬之不等者。至于奉养之仪,皆系同席而食,无所为礼,惟有择其食之佳者,先尽长老食之,亦属礼俗之美。县之嘉礼,于是尽之矣。( 黑龙江《青冈县通志书》民国四年抄本 )
在东北地区生活的满族人和朝鲜族等少数民族,早期并没有祝寿的礼仪,但《忠烈罕王遗事》中说道,金初仿汉俗渐兴祝寿礼。世宗召请汉师金匠铸九身寿星金像为母做寿。
可见,金代以来汉族庆寿风俗才在女真贵族中兴传开来。满族人在寿礼上也备有了寿酒、寿桃、寿面的礼物,但也留有满族女真颂祖的遗风。“满族有大宴会,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曰莽势,中一人歌。众皆以空齐二字和之,谓之,曰空齐,盖以此为寿也。”
(《柳边纪略》)除此,拜寿的亲族晚辈要为寿宴献活牲,或山雉、江鲤、肥羊、飞龙等共餐满族火锅。
寿礼是我国敬老尊老的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近代东北地区寿礼风俗,融合了东北地区传统习俗,饮食习惯,家庭伦理,地理环境等因素,在东北民俗文化的研究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吉林省志 民俗志 [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167-170.
[2] 韩雪峰 . 辽宁民俗 [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
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