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接轨高校体育教育研究
2018年4月03日 15:36 作者:lunwwcom党的十九大多次强调中国文化传承的价值,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它的传承和接轨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具有极为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河北省高校为例,采用了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以邯郸市体育非物质文化运动项目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这些项目在高校中开展的价值和作用,分析开展存在的问题,找出阻碍发展的因素,提出建议,促进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接轨高校,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党的十九大多次强调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接轨高校,不仅对中国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接轨高校对校园课程的丰富、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传播场所和途径,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结果与分析
邯郸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近年来,河北省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等工作。邯郸市位居河北第一,目前,邯郸市共有27 个国家级保护项目,102 个省级项目。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包分十三类: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人生礼俗、民间信仰、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文化空间。其中体育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类:永年县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广平县卢氏太极拳、大名县大架佛汉锤拳、邱县陈村查拳、成安县长洪拳。民间舞蹈类:曲周县曲周龙灯、临漳撵 花、丛台区冀南扇鼓、舞(河东村)曲周县聚英叉会、永年县抬花桌、磁县庆和峪背阁、馆陶县二人扳、峰峰矿区南大峪彩帷、临漳县李家村高跷皇杠。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校的价值。在高校中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体育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国家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血脉,是文明的传播和继承,高校作为传播者既提供场所、途径又是传播的具体落实者,大学体育教师授课面向全校学生,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河北高校的主力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河北高校既符合高校课程多元化的需求,又是课程改革的途径,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河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校的现状。河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校主要是以武术为主,仅仅是少数几所高校开设部分项目,由于受到场地、经费、师资的限制和影响,水平低、开设难、发展难,动作简单单一,发展困难, 所传承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般包括:杨式太极拳、八极拳、八卦掌、燕青拳、蹴球、沧州武术、通臂拳、深州形意拳、戳脚、井陉拉花、雄县鹰爪子翻手、吴桥杂技、劈挂拳、珍珠球、毽球、板鞋竞速、二贵摔跤、燕青拳等项目,杨式太极拳、八极拳、八卦掌,燕青拳较受欢迎,大部分项目没有开设。不能掌握项目精髓;传承项目类型单一,传承力量不足,传承成效不好。传承形式枯燥,不能满足学生需要,不能激发学生兴趣。传承效果不好。邯郸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河北高校的可能性。邯郸市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城市,历史上是5 个国家的都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河北稳居第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太极拳,邯郸市太极拳之乡。邯郸市民热爱运动,尤其是太极拳,人人会而舞之,文化氛围浓厚,得到全市人的喜爱,邯郸市部分高校传统体育课程较多,太极拳、太极扇成为大学必学课程,但河北省其他城市的课程引入却非常少。
作为中华文化瑰宝,具有重要价值意义,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品,对河北省优秀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华武术精神在此发扬光大,河北省高校有义务将其发扬光大。目前党的十九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情况较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们对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策略加强培养提高成效: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训是提高传承的必须途径,河北省相关部门和组织每年定期组织不同教师的培养工作,也可请民间的高人、艺人参与授课,河北省文化主管部门应积极鼓励高校积极申报项目保护单位,放宽对公职人员申报传承人的限制,让更多的力量参与到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业中来,提高传承的成效。政府应加大重视程度,加强相关投资和师资培养。
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两手抓: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校要注重课程建设:穿插式课程建设、附加式课程建设、渗透式课程建设。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校,要注重教材建设,教材的编撰也十分重要,编排出一套系统的、科学的、使用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非常重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的便利条件,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视频、表演视频呈现交流和学习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浅出地展开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很好的弥补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枯燥无味的现象,使得教学更具欣赏性、健身型、娱乐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得到保证和实现。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SQ172035)(作者单位: 1. 邯郸学院体育系; 2. 衡水学院体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