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智育和美育都是相互渗透、相互 促进的,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忽视美育的 语文教学将会事倍功半。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目标之一。 它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启发学 生并使其具有发现美的意识,促成他们自觉爱美意识,激 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一、挖掘包容美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 本理念。 为了落实整体性目标,教材所选择的课文文质兼 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 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 导。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运用能力,又能陶冶品德情 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 我国近 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美育实施的途径包括三大方面:一 是家庭美育,二是学校美育,三是社会美育。 ”就学校美 育来说,他认为: “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 无关的。”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 性。其次,在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性作品,其中生 动感人的故事,感情充沛的诗歌,引人深思的寓言,启迪 心扉的童话,优美动人的散文等,都包容了众多的审美因 素这些课文充满了自然美和艺术美,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必然会挖掘出其中的美育内容。
二、挖掘独立美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独立作用又常常表现为学生因美识 文,即通过剖析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来收到认识的效 果。学生由审美过程产生对课文、对教学活动的兴趣,智 力因素也会随之活跃起来。如朱自清的《匆匆》: “燕子 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 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 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 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 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 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朱自清先生的这篇脍炙人口的散 文,语言优美,催人向上。作者通过运用排比、比喻、拟 人、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来 去的匆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充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 味其语言的优美,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体会作者对光 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了“懂得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的教育效果。
三、挖掘直观美
语文的美,体现为鲜明的形象美,其审美观具有直接 性。 例如:汉字的线条造型、结构规范,均有视觉上直接 审美价值,词汇有不同色彩、情调和情感,学生的审美情 感主要是由词汇产生并发展的,语法规则、修辞手段造就 了文章的节奏、语调、韵律之美,学生通过默读或朗读可 以直接感受到。 课文中的诗歌,其外观排列具有形式美, 其韵脚、韵律呈现语言美,其内容表现出形象美。所以, 以上三个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可行性和学生参与审美活动的必要性。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激发审美情感。小学生的感知带有浓厚的感情色 彩,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美的因素,运用适当的教学 手段,创设情境,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培养正确审美观。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是将美学原 理运用于语文教学活动之中,解决语文教学实践问题的教 学方式。它的目的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而且 能通过审美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感知美、欣赏美 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所 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欣赏美能 力。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 美育因素,通过感知、想象、理解、体验等活动,引导学 生品味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中获得美的感受。例如 六年级语文教材《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中有个句子 “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 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 成这项伟大的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 现”。“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 着她的肌体。 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 眼花耳鸣,浑身乏力。 ”学习课文时,通过研读,使学生 懂得跨越百年的“美丽”不仅是居里夫人美丽、端庄的容 貌,也不光是她伟大的研究成果, 更重要的是她的科学精 神—— — 对科学执著追求,为科学献身,以及淡泊名 利。通过研读,学生进一步懂得了: “人生的价值并不在 于年轻美貌, 金钱名利, 而在于为科学, 为人类作出贡献”——这就是美,就是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审美观。
体验意境美。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 学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 的内容和情感”的要求,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 师要善于抓住语言固有的韵律美,尤其是古诗词、散文的 教学,应该以朗读为主旋律,通过反复朗读领会诗文的意 境美。例如《匆匆》,许多地方运用叠词:我不禁头“涔 涔”而泪“潸潸”, “斜斜”的太阳,它“轻轻俏俏”地 挪移, “我” “茫茫然”旋转,时间去得“匆匆”,它 “伶伶俐俐”跨过……这些叠词的运用,使语言具有节奏 美感。学习课文时,如果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自然就会产生一种音律美,让人感受到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指导学生品味这些精彩的语言,领会其中的 意境,是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审美教育。语文教材中 蕴含着美的因素很多, 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个性化的,多 姿多彩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捕捉美的因素,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