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教学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2017年3月03日 14:24 作者:刘红英刘红英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300204)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语篇教学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提出语篇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有非常
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写作;语篇教学;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一、引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英语写作课的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的英语写作能力,包括提纲、文章摘
要、短文以及简单的议论文———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从如何用
词和句子结构入手,要求学生根据提示作文,或模仿范文写
作,或根据一定的情景进行串写,进而过渡到掌握段落写作技
巧、篇章布局和短文写作。如有条件,还应进一步训练学生掌
握各种文体及其篇章结构。”可见,英语写作教学活动不仅要
重视句式的操练,还要重视发展语篇上的交际能力,因此大学
英语应研究并发展语篇层次的写作教学。实践证明语篇教学
对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语篇教学
语篇教学就是在教学中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将语言材料
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不仅包括语言知识本身的讲授,而且会涉
及目的语背景知识、认知知识、语用知识、文体知识等多方面
的知识。语篇指的是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一次交际过程中
的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从功能上看,
它相当于一种交际行为。
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是语篇分析理论的主要
内容。“语篇无论从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必须衔接合理、
符合逻辑、语义连贯”(黄国文,1988),连贯是篇章深层结构之
间的有机结合,而衔接是保证连贯的重要条件。
三、语篇教学对英语写作教学的作用
(一)语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模式中,学生大多是被动地、接受性学习。
由于受到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教学重
点集中在词语和语法上。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
心,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而语篇教学则把教学提高到语篇水
平,从关注语言形式转为重视语言功能,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语
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这样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能够激发学生
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
学习能力。
(二)语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什么是语言能力?Skehan(1995)认为:语言能力既不是
competence 也不是performance,而是把各种能力系统地调动起
来用于实际交际活动的能力。这种意义上的“语言能力”,除了
包含词汇、语法等语言结构知识外,还包含丰富的社会人际内
容。由此可以看出,语言能力侧重语言的交际能力。所以,语言
能力的提高,除了要有语言知识的积累外,还要有语篇能力。
因为词语和句子不是语言交际的现实单位,只有语篇才是语
言交际的现实形式。只有通过实际参与语篇交际,才能真正理
解语篇,进而才能促进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的转化。
在语篇分析中,要考虑语境(context)。语篇和语境相互依
存,相辅相成,前者产生于后者,又是后者的组成部分。胡壮麟
(1994)把语境分为三类:(1)上下文语境,指语篇内部的环境;
(2)情景语境,指语篇产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3)文化语
境,指作者的语言社会团体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
哈里斯(Z.S.Harris)(1963)指出:“语言并非是一些杂乱无
章的词句,而是由连贯的篇章形式表现出来的。”语篇层次的
结构分析,应从语篇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衔接”与“连贯”入
手。语篇的衔接主要是通过衔接词达成的,Halliday 和Hason
(1976/2001)在《英语的衔接》中,把衔接手段归为五大类型:照
应(reference)、指代(substitution)、省略(omission)、连接
(conjunction)和词义衔接(lexical cohesion)。而从语篇衔接功能
上看,可分为:语法衔接(grammatical cohesion)和词汇衔接
(cohesion)。
王宗炎曾指出:“衔接是词汇语法方面的手段,连贯是采
用这一手段的效果”可见,连贯是篇章深层结构之间的有机联
系,而衔接是保证连贯的重要条件。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我们发现困扰学生的常常是不懂如
何谋篇布局、提出主题和论述主题,而语篇教学注重训练学生
形成语篇的整体意识,把学生从单纯重视孤立的句子,见树不
见林的写作模式中转移到考虑如何在语篇中实现交际功能,
表达思想,如考虑整体的语境,文章的风格和结构。同时通过
向学生介绍语篇写作模式,培养学生的语篇逻辑思维能力。
四、结语
实践证明语篇教学是语言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语篇教
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给写作教学造成的弊
端,有助于培养学生语篇意识,训练学生语篇逻辑思维和表达
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Brown,G.& Yule.Discourse Analysis [M].Cambridge.Univ.
Press,1983.
[2]H.G.Widdowson.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杜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5]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纪康丽.外语学习中元认知策略的培训[J].外语界,2002,(3):
20-26.
[7]张仲载.当代英国文学论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