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013年10月25日 14:43 作者:翁 庆翁 庆
(南京市六合区东沟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1500)
摘 要:语文是一门非常美丽的学科。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是一种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品格、情操以及审美能力得到熏陶和感染的过程,也是一个水到渠成、润物无声的过程。本文就从对现在初中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入手,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感悟语文文本中的语言美、意境美、构思美以及人性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审美情趣;语文;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对初中阶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以及审美情趣,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以及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1]。可见,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息息相关,选入语文教材中的不乏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意义。下面,笔者就从语文教学中四个美入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品味语言美
语文的审美内容首推的就是语言美。选入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尤其是诗词与散文的语言,更是经过了仔细的推敲以及反复锤炼的精品。无论在发音、修辞、语调、韵律以及节奏方面都具备了极其丰富的审美价值。
比如选自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冰心《谈生命》。是冰心的一篇经典的散文,这篇文字的语言无疑很美,修辞恰当、语言精练。在展开教学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先通读课文,并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作者都用了哪些精妙的语言来形容生命?”然后进行适当的点拨,作者把生命必做“一江春水”、“一颗小树”,作者把很抽象的事物,通过形象贴切的比喻使其具体化。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平凡朴实的语言背后所蕴含的对生命的敬畏。
声情并茂的朗读也是品味语言美的一个重要方法。不同的文体所蕴含的语言美也是不一样的。如,散文,品味语言的绮丽之美;诗歌,品味语言的凝练之美;小说,品味语言的描写精致之美等等[1]。叶圣陶曾说过,美读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所以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让学生自行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并为体会作者的情感做下铺垫。。
二、创设意境美
意境。“意”就是指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境”,是文章所能构织的图景。两者相交融就形成了文章的意境。正所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材中,可探寻的意境有很多。有的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描述美丽的自然风光、有的褒扬气吞山河的英雄,有的则表现多姿多彩的生活等等,这些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在学习文章时学生可以在境中感受作者的意[2]。
“生命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冰心老人给我们呈现了这样一幅画卷,生命是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只有流入大海才会获得新生的力量,生命是顽强生长的一棵小树,只有历经风雨才能庄严灿烂。
审美情趣的培养,是要让学生有审美的能力,学生能通过自己发现文中美,而不是教师机械地给学生呈现[2]。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情境展开想象,让学生自己来感受朴实的言语背后所蕴含的文章中的意境。
语文课堂中意境美的创设,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变枯燥的文章为生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也有了学习的动力,可以使得课堂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欣赏构思美
叶圣陶曾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里的“路”就是指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结尾、详写略写、层次段落等等[1]。每篇文章作者的构思都不同,精妙的构思无疑是给文章锦上添花。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文章的精妙构思,不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对于爱好写作的学生来说,必然会起到迁移的作用,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就如《谈生命》。这篇抒情的散文在布局上十分巧妙。文章总共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揭示话题,第二层描写“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写出了生命的丰富多彩;第三层描写“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感受生命的顽强,最后第四层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出生命的本质,快乐与痛苦都是生命的基本规律。文中每个层次之间都自然过渡,一步一步升华,让学生的情感也跟随作者的脚步一步一步升华。
四、体验人性美
语文审美教育最后的升华在体验人性美。文学作品都是通过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并表达情感、反映生活的。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人物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旨在通过教学对学生优秀品格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验文章代表人物的人性美,用人性美的涓涓溪流来浇灌学生的心田,以唤起学生追求人生真、善、美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4]。
要进行人性美的教育,首先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的挖掘,要用作者蕴藏在文中的情感来熏陶学生。教师要将作品的“真”、“善”春风细雨般地渗入学生的心田,把情感传递给学生,以情激情[3]。比如在散文《背影》中,可以通过一些现实生活的镜头或者亲身经历,来让学生讲讲自己的父亲,这样能让学生更切实的感受到文章中所要传达的一种父子之情,在作品与学生之间碰撞出心灵的火花,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蕴含的至真至善的人性美。
语文中的人性美教育对学生健康纯洁、积极向上、坚贞高尚的情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完成《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它也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五、结语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审美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2]。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的教育,充分地利用语文学科的自身优势,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使他们把这种审美能力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发现生活的美,正所谓“生活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所要培养的就是学生能拥有这样一双眼睛,让学生拥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同时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生长广.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J].语文教学通讯,2013,(07)
[2]王保英.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J].杏坛沙龙,2012,03(08).
[3]刘中荣.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情趣[J].教学时空,2012,(02).
[4]刘立霞.语文的人性美教育初探[J].文学教育,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