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灌肠方法用于产科病人的临床效果
2011年4月01日 17:00 作者:论文网正常产妇临产初期、产后会阴伤口拆线前进行灌肠[1], 其目的是避免胎儿娩出时压迫直肠而挤出大便污染产道和胎儿,能通过反射原理使子宫收缩促进产程进展,避免产后第一次排便使用腹压过大影响伤口愈合。目前临床上灌肠使用一次性开放式袋状灌肠器,作为护理常规(传统法),但时常出现药液外溢、肛周疼痛等不适症状。为探索一种高效无痛的灌肠方法, 增加病人舒适感,我科对灌肠器具及方法进行了临床探究与改良,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7年1月-2008年10月入住本院产科,分娩孕周≥41周、单胎头位、胎膜未破、无难产因素及内外科等灌肠并发症的正常孕妇,便秘及临产需灌肠者126例,产妇会阴伤口缝线拆开前进行灌肠119例,并选自同期孕产妇257例以传统灌肠法进行对照。改良组的年龄为(28.3±2.7)岁,孕周为(41.4±0.4)周;传统法组年龄为(28.8±3.9)岁,孕周为(41.2±0.3)周,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 >0.05。
1.2 灌肠方法
1.2.1 传统灌肠法:同《护理学基础》灌肠法[2]。
1.2.2 改良灌肠法:①用大注射器取下针头后连接14号导尿管进行灌肠,或用输液滴管连接导尿管进行灌肠,或14号导尿管替代肛管进行灌肠。体位:分娩前病人取左侧卧位,退裤至膝下,左下肢伸直,右下肢屈曲,导管末端涂润滑油至20~50 cm,嘱病人放松后插管。分娩后的产妇嘱将身体向左旋转30~40 °,呈侧俯卧位,臀部垫高20~25 cm,简称侧俯卧位。②插入长度:以15~20 cm为宜,肛管如插入过短,灌肠液易流出体外;插入过长则可致病人不适感,严重者可有腹痛。③灌肠液浓度:肥皂液以1%~2%浓度为宜。如浓度过高可引起肠痉挛、腹痛等不适;浓度过低则可使灌肠次数增多,从而增加病人的痛苦。④灌肠筒高度:以80~100 cm为佳。这样可保证灌肠液进入体内有一定张力,有利于刺激肠蠕动和软化粪便;反之,过高过低均会影响灌肠效果。⑤灌肠液温度:严格控制水温在39~40 ℃,如水温过高则会烫伤肠管;过低又可使病人因受凉而感冒、腹泻等。⑥灌肠液量以500 mL为宜,如液量较少,则达不到灌肠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经临床实践,改良灌肠法取得满意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灌肠法,见表1。
3 讨论长期以来,我国临床上进行灌肠均采用教科书所规定的方法 (以下称传统法),使用一次性开放式袋状灌肠器。 我们发现传统法虽切实可行,但物品的准备较复杂,操作程序繁琐,护士劳动强度较大;同时这种传统开放式袋状灌肠器存在着药液灌注速度不易控制,且肛管粗短,插入浅,对肠黏膜刺激性大的缺点,病人易产生便意,耐受性较差,导致灌肠液在肠腔内保留时间短;另外,灌肠过程中药液易外溢,污染床单。根据我国有关文献报道:灌肠易造成肛周疼痛甚至发生肛周红肿, 肛注开塞露灌肠可引起直肠穿孔[3]、直肠出血。因此,探索一种高效、无痛的灌肠方法, 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病人痛苦、经济及心理负担,增加疗效,促进疾病恢复是护理工作者需思考的问题。对灌肠器的改进一直是临护理人员的研究内容之一。为了确保灌肠效果,增加病人舒适感,减轻护士劳动强度,我们对灌肠器具和方法进行了改进[4],用大注射器取下针头后连接14号导尿管进行灌肠或用输液滴管连接导尿管进行灌肠。观察指标有舒适程度(灌肠时肛门疼痛等)、灌肠药液保留时间、灌肠后明显便意感、灌肠后脉搏变化、灌肠后收缩压变化等评价指标与传统法比较,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 <0.001)。我们选择14号导尿管,插入深度以最大限度为20 cm,一定要缓慢插入,告知病人张口呼吸以放松局部。根据解剖位置,直肠的上端为乙状结肠,乙状结肠呈乙字形弯曲活动较大,而直肠是大肠的末端,全长15~16 cm,所以插入20 cm的深度约到乙状结肠部位,此部位的敏感性比直肠低,灌肠液在肠内可以停留较长时间而达到保留灌肠和软化大便的目的。
孕产妇灌肠的同时要加强护患沟通及健康教育,实施心理干预,运用人文关怀的理念,应用舒适护理模式,对传统的保留灌肠法加以改进,也可以加入音乐疗法。国内外研究表明,病人倾听温馨舒缓的音乐,能缓解交感神经的过度紧张,促使情绪镇静,减轻压力反应,达到宣泄感情、放松的效果,让病人在舒适的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治疗。灌肠时还要注意:①严格操作规程,注意无菌观念。②插管动作应轻柔,避免损伤肠管黏膜,痔疮病人尤应注意,防止血管破裂出血。③灌肠速度不宜过快,以免过早产生便意,影响灌肠效果。④操作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及时询问病人感受。舒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有不适应停止灌肠,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