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创新已成为知识经济的灵魂,成为人才素质的核心。职业教育对培养人才的要求会越来越新,越来越高。为此,对创新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成为当前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那么,笔者认为,为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高素质、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用创新教育的科学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首先,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传统教育是通过规范有序的流水线塑造学生,使之能够完整地继承和内化前人所创造的既有的文明成果。从本质上看,这种教育只是在发挥着一种“复制”前人的功能,并无深刻的、内涵独特的创新意义可言。而创新教育坚持的则是以追求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教育价值观,通过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特殊流程,“创造”出不以“重复过去”为己任,在人文本质上真正超前人的一代“新人”。
其次,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它所追求的是人格发展的和谐性与异质性的统一。我们职业教育学校,就担负着培养这种人才的重任。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经济市场和日益腾飞的厂矿企业,需要的就是这种创新型人才。
二 采用创新教学策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1.打破传统观念,提高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更是人类思维之树的一朵艳丽花蕾。在瞬息万变的社会,获取成功的新观念,是我们建立和强化成功的动力,也是实现教学期望的重要保证。因此,在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我们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转变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观念,树立教师应“授人以渔”的思想,不断提高创新意识,使其成为行动的先导。
创新意识的建立,首先对学生要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尽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像力,驱动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理论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态势,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2.拓宽知识视野,夯实创新基础
建筑类论文发表 创造活动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一般说来,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宽,知识积累越多,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越容易在短时间内捕捉到灵感,表现出的创造能力就越强,才能真正夯实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向学生的大脑里灌输现成的知识定论,而要交给学生自己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让他们学会主动地获取知识、梳理知识的技巧。
学习的最终目的和最高追求是创新。创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人类借助于创新、获得发展的“不竭之源”。创新,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和渗透到学习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结果,它是学习活动的目的所在;作为一种动力,它推动和激励学生学习的进行。然而,学生要创新,必须将其建立在一定的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为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知识、能力和创新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等关系。知识既是学习的目的,更是获取新知识、形成能力和进行创新的手段;创新的核心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也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价值取向问题,是人格问题。自信、勇敢、良好的情绪和性格,坚强的毅力、勇敢的质疑、专注、好奇等人格因素,是创新的心理基础,也是掌握知识、发挥能力、进行创新的前提条件。因此,学生应把知识、能力、人格、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学习目标,使学习成为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活动。
3.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建筑类论文发表 (1)鼓励个性发展,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承认教育对象个性的存在及其差异的合理性,同时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够使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让他们可以独立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或从事创造性活动。任何创造性活动都是对原有观点、方法的突破,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敢表现自己的个性,人云亦云,就不可能有所突破,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尊重、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性,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
(2)学生在学习中要有自主思考的主动性。自主性是主动性的基础,创造性又是自主性的最高形式。没有自主性就不会有独立性。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首先要求学生能自己作主,有独立的选择和支配能力。为此,教学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人的主体性是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自主性的培养有赖于学生的自主活动。所以,教学活动应贯彻“主体参与”的教学原则,给学生更多实际锻炼的机会。要鼓励学生敢想,更要鼓励学生敢干,把创意和构思付诸于行动。这样,学生才可能更多地体验到独创的乐趣,学生的创造思维才具有价值。此外,还可以训练学生习得一些创造技法,如类比法、自由联想法、等价变化法等方法。通过创造技法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速度,拓宽思维广度,加大思维深度,从而达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