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的影响及危害
2017年10月10日 14:32 作者:lunwwcom【摘要】历史虚无主义,从字面意思看来就是历史的虚无化,否定曾经的历史。社会思潮,通俗意义上说就是一定时期某一利益群体所要求或倡导的思想潮流。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当今社会颇为关注的社会思潮之一,其必然是受到一定时期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因素,所催化出来的为实现自身政治诉求的一种典型社会思潮。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再次泛起深受国际国内环境影响,大环境为其提供了存在条件。国际上,随着全球一体化的高速发展,文化在交融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对我国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力。国内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国家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社会矛盾尖锐化,亟待解决。历史虚无主义乘虚而入,利用各种形式的变异体,解构历史,企图瓦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根基及现实基础,以此来达到自身政治利益诉求。而大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理应做好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但大学生由于自身因素的影响,且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造成了影响,冲击着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任、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切认同。如若任由发展,必然会瓦解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动摇其共产党的信任、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信心以及对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甚至带来亡国灭种的可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严重威胁着我们对传统文化、历史史实及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正确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政治信仰及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有利于大学生深化对我国党史、国史的认识,有利于强化对我国根本指导思想的认同,同时拓宽认知渠道并加强对意识形态的认知完善。促进和谐家庭氛围的达成,促进良好社会氛围的养成,促进正向社会氛围的形成,最终促进国民素质提高,社会的良性运转,国家的长治久安繁荣富强。本文志在探寻大学生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何以抵制的有效路径。主要是通过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历史脉络进行分析,运用科学方法提炼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危害,并着力探索其成因,以期为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思想理论支持。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本文选取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这一问题展开探究,试图提出切实可行的有效解决方案。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断泛起,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研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一主题时,不能忽视其发展脉络。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在中国的起始,学界普遍达成共识:大多数学者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真正起始点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胡适、陈序经为代表的“全盘西化”论,主张彻底西化。而学者董必荣则认为,中国历史虚无主义始于新文化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中,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下,出现了一股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的思潮”。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反映在几个方面:史学领域上主张“侵略有功论”,颂扬侵略,否定存亡斗争;文艺领域主张“宏大解构论”,任意裁减,否定全面叙述;政治领域表现在主张“否定革命论”,并认为“革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而改良则是一种能量的积累”。究其实质不难看出历史虚无主义实则是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综合体,着力在于虚无中华文明,虚无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借此以实现自身政治诉求———资产阶级自由化道路。 历史虚无主义的特点,学者梁柱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告别革命论”论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
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可谓深厚。总结起来,大致表现在:侵损中国传统文化,冲击国人文化自信;消解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威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弱化党的执政领导地位,不利于政策的有效推行。而如何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可以从学校、政府以及网络新媒体等方面来综合分析,已促成社会有效合力。高校应积极开展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提高思政水平;政府应加强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有效防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所存在漏洞;网络新媒体应承担社会责任,为民众提供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树立正向网络话语体系。通观看来,虽不乏研究,成绩显著但其中研究层次及研究水平仍有待提高。其中对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提供了宏观性的指导,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疏导;而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认识仍停留在初始阶段,未能深入剖析;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理解流于表面,不能紧跟时代,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同时缺乏关联性的理论研究,理论性不足。这些方面,都为后来者提供了充足发展空间。
作者简介:
王琼英(1993-),女,山西临汾人,山西财经大学2015(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杨芳(1992-),女,山西阳泉人,山西财经大学2015 法学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参考文献:
[1]董必荣.虚幻的构境:! 历史虚无主义批判[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 年3月.
[2]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
[4]冯兵.近年来国内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现状与前瞻[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6 年第4期.
[5]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李全喜,刘俭,宋燚涵.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文献综述[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6 年第2期.
[7]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