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反转是指紧跟社会热点、标注新闻热词继而 能不完整,若要对事件跟进报道,媒体人发布的信息 引发广泛关注,但随后被证实与事实主题或者全貌不 就会被碎片化。碎片化这一概念存在于各个领域,可 符,甚至与事实截然相反的新闻现象。 在新媒体发 以说是无处不在,但在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 展迅速的时代,新闻反转的现象越演越烈,重庆万州 体中则表现为:传播方式和渠道多样化、信息内容碎
公交车坠江事件便是此类反转新闻。 片化、传播主体和以及受众信息解读碎片化、传播时
一、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概述 间和空间的碎片化。 在这样一个碎片化现象普遍的
2018年10月28日,“重庆公交车”事件自曝光后 社会背景下,热点事件的新闻反转现象与媒体人注重 在微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当日下午,梨视频、环 新闻事件的时效性息息相关。
球网、人民日报等媒体在微博上发布的视频显示在公 2.社会“后真相”,诉诸情感大于客观事实
交车坠江的地方,红色轿车女车主坐在路边。于是舆 在“重庆公交坠江案”事件一开始,公众受到情 论四起,纷纷对这位视频中的女子恶言相向。当晚重 感的影响忽视事件的真实状况,而参与讨论、责骂轿 庆官方发出警情通告:“系公交客车在行驶中突然越 车司机,而不是追寻和议论事实的真相。
过中心实线,撞击正常行驶的小轿车后冲上路沿”。 当这些热点事件有了新的发展,网民往往会抛弃 于是,新闻出现第一次反转。但在当日,重庆商报发 原有的情绪,被新的情感左右,导致事件发生一次或 布的文章,暗指该公交车司机疲劳驾驶,事件又出现 多次反转。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生态下,网络公共事件 了第二次反转。五日后,公交车内黑匣子视频公布, 的发生和发展,很大程度上遵循的不是理性计算的逻 揭示了车辆失控的真正原因:一女乘客与司机产生口 辑,而是情感动员的逻辑。 此类事件一旦被传播, 角后互殴,导致车辆坠江。至此,重庆公交车坠江事 公众往往会先入为主,并做出道德批判,完全依靠个
件产生了第三次反转。 人主观情绪看待事件,而忽视新闻事实。
二、重庆公交事件新闻反转路径 3.新闻商业化,社会角色被贴上标签
新闻反转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从新闻事件发生到 这次事件之所以会遭遇新闻反转,与自媒体发展 结束,这个周期或长或短。重庆公交车事件在六天内 的多样化及其追求的利益诉求紧密相关。媒体在发布 经过三次反转,既有主流媒体传风煽火,也有自媒体 新闻时无意识就给某些群体贴上了标签。如“富二 推波助澜。根据反转剧情,此次重大社会事件的反转 代”“女司机”“剩男剩女”等词语,在媒体不断的 的路径总结成四个阶段,即起始阶段、反转阶段、再 传播下,人们在生活中广泛使用并产生固有看法,形
反转阶段和消退阶段。 成刻板印象。这些标签一旦出现在热点新闻中,便很 在重庆公交车事件中,事件的起始阶段和反转阶 容易引发社会情绪,网民就会带着主观意识和情感去 段在同一天发生。这位“女司机”也是此次事件中的 判断新闻事件,非客观地对新闻事件发表意见和想 受害者。在官方还没有发布准确消息的情况下,视频 法。
中出现的女轿车主被媒体和网民传播成“肇事者”, 四、结论
遭受了不少言语攻击。 “反转新闻”既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又是媒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公交车坠江事件发生了第二 体和受众选择性认知、建构和传播的产物。 新闻信 次反转。部分舆论怀疑和指责公交车司机疲劳驾驶, 息在传播过程中,媒体、网民、意见领袖、新闻当事 推动了事件的的发展。事件再次反转的“拐点”是公 人各要素相互影响。在舆论检测方面,政府应当及时 交车黑匣子的视频被公布,公交车坠江原因也大白于 调查和澄清信息来源,尽快公开真实完整的案件要 天下。从公交坠江事件发生至事件真相的还原,网络 素;媒体人把关人需要恪守新闻职业道德,防止对表 媒体将“公交车坠江议题”连续传播,使得此次事件 面现象用词不当甚至过早下定论,并及时准确更新事
的热度升级。 件进展,避免媒体传播下导致的新闻反转。最后,作 公交车坠江真相公布后,自媒体和主流媒体都借 为舆情主体的网民,增强自身的媒介素养,理性对待 公交车安装安全门以及关于公交车的正能量新闻来转 热点事件,用冷静客观的态度看待新闻当事人,促进 移网民的情绪和关注点,在此阶段,媒体、自媒体、 新闻事件的良性发展。
专家、网民围绕如何保障社会公共交通安全、如何重
塑公共规则意识等问题进行反思和探讨。 参考文献:
三、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新闻反转事件的反思 [1] 刘峰.新闻反转剧背后的媒体课题[J].新闻与写作,2014(05). [2] 来艺博.微传播碎片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4.
1.信息碎片化,媒体人把关不严谨 [3] 曹芮董雪.后真相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再思考.新闻与传 自媒体时代,传统的传播模式被颠覆。人人都可 播,2018:173. 以是新闻的发布者或者爆料人,这就导致新闻事件可 [4] 宋祖华,李艳.“反转新闻”再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