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下载
  • 首页
  • 论文发表
  • 论文宝库
  • 期刊大全
  • 新闻中心
  • 著作出书
  • 发表流程
  • 关于我们
  • 诚心通道
  • 联系我们
  • 当前位置:主页 ->论文下载 ->教育论文 ->教育心理学
  • 让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精彩运用

    2017年3月03日 14:21 作者:张晓平

    张晓平

    (陇西县德兴初级中学甘肃定西748104)

    摘要:秉承“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观点。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

    有了不同程度创新和突破。此次课程改革给教师与学生带来的影响十分深刻,不仅反映在教师教学观念而且反映在教学行为方式的转

    变上。新课改要求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把问题故事情境化,把生活化,促进学

    生的主动参与,才能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关键词:更新观念;游戏引入课堂;故事情境化;问题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

    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

    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

    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所以,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

    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焕发出数

    学课堂的活力。

    大家都知道,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五彩缤纷的生活所

    提供的教育资源却是无限的。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宗旨,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

    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认识、发现数学,主动地建构知

    识;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猜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

    发现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

    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但数学知识当中也包含许

    多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等难啃的“硬骨头”。那么,我们怎样才

    能上好数学“课改”课呢?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以下

    几种观点:

    一、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游戏引入课堂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游

    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

    到学习过程中去。

    如那边草地上有六个人正在玩游戏,他们年龄的平均数

    是15 岁。请想像一下是怎样年龄的六个人在玩游戏?通常人

    们会想像是一群中学生在玩游戏,但是,如果是一个65 岁的

    大娘领着五个5 岁的孩子在玩游戏也是有可能的吧!

    再如:由两个人玩的“抢30”游戏规则如下:

    第一个人先说“1”或“1、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

    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

    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

    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谁先抢到30,谁就得胜.

    试想像这样生动、有趣的游戏,能不引人入胜吗?像这样

    参与性很强的教学过程,同学们一定会感到学习数学是既轻

    松又愉快,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二、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问题故事情境化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

    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导火索。为什么呢?因为初中生的认识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

    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

    所以我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这一节内容时,就充

    分地把?问题情境化,巧妙地用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

    故事:“路上走着7 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 根手杖,每根手杖

    上有7 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7 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7 个

    竹笼,每个竹笼里有7 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来引导学

    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

    试想这样的故事情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怎能不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

    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在数学

    王国里积极地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三、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问题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

    内容时,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

    数学问题。

    如我们在给学生讲什么是同类项时?可先设想下面的问

    题情境:将一群鸡和一群鸭混合关在一个笼子内,请问会发生

    什么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可能会七嘴八舌地说出不同

    的答案,但俗话说:“你是你,我是我,鸭子不跟鸡搭伙”,这就

    意味着鸡、鸭会各在一边,分出不同的种类,即特征相同的事

    物是同一类。试想,以此来引导学生来找出3x2y 和–5x2y 的

    共同特征,从而轻松说明什么是同类项的相关知识。

    再比如我在讲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节时,可试问

    同学们校园内四四方方的草坪为什么总是被踩去四支角?这

    个理由其时很简单,因为同学们走路总爱赶捷径,即在不知不

    觉中运用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

    像这样设计的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

    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

    的思维能力。此时,思维训练是那样的轻松自然、那样的和谐,

    使数学走进了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

    体。问题情境生活化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新教材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充分考虑学生的

    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艺术化地创设具体、生动、活泼有趣的

    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寓教于乐,使他们乐于智力

    探索,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学习,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

    境下获得新知。

    只要我们能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思想,探索新型教学方

    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

    力,我们的数学课程改革一定会取得成功,我们的基础教育事

    业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 上一篇             下一篇
发给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 回顶部
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微信客服:lunww2015
本站提供论文发表发表论文核心论文发表
免费论文发表资源,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lunw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