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约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取得了巨大成就。2004年4月,为了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职业教育培养总目标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006年11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是国家所定的各行业、各地区所有高职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总目标,然而由于各行业的知识和技能模块不同、特征和要求不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在实现国家人才培养总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必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行业特点和地区差异拿出符合教育部要求的具体人才培养方案。
一、实施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定位不清
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低层次、低水平的高等教育,更非高等专科教育的一种变形,然而很多人在人才培养目标层次方面,存在着认识误区。他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从而产生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低层次高等教育的想法,所以现实中不少高职院校基本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有一些学校没有从自身特点和培养目标的实际出发,把主要精力花在学校的“专升本”上,全然不顾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特点,不注重教学质量,以致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这不但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导致人才培养结构、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的严重脱节。
另外,目前高等职业教育都比较注重“双证”的培养,即除了毕业证,也很注重跟专业息息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但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技能层次上,许多行业的职业证书并没有与学历挂钩,这也间接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层次定位模糊,无法完全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级性。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无论是高等职业教育还是中等职业教育,一般都要求学生参加全国导游资格证的考试,但在报考导游资格证时,高职学生和中职学生在审核过程中并无区别,并且一旦考取,将来获取的全国导游资格证也无高低之分,这表明在职业证书的获取中,从“中职旅游”到“高职旅游”没有一个逻辑上的延续性,缺乏应有的体系。而且对于很多新出现的专业技术人才类型,在职业技能层次鉴别方面还有待完善。
2、课程设计不合理
课程设计应该根据行业发展的规律,结合本院校自身办学优势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按照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科学制定而成。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学校既没有根据市场性要求选择并确定专业课程,也没有深入研究行业特点设计、确定主干课程,而是照搬其他高校的做法,有的甚至照搬国外的模式,完全忽视了地域差异性。
教学论文发表 同时,许多高职院校是由成人院校或者中职学校升级而成,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原本师资以及办学设备等历史原因,无法避免地沿用以前课程设置的蓝本,而这样的课程设置必然会导致与目前培养目标相左的情况出现。
另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方面,重理论轻实践。这里说的实践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意思,其一,任何一门课程建设应该是一个教学实践的过程,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完成。否则,课程就名不副实,课程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实施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其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坚持专业建设的市场性原则,结合市场需求和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室模拟实践和安排企业基地现场实习。另一方面,近年来也有个别高职院校出现轻理论,而过度重实践的现象,理论教学环节还不及整个教学环节的1/3,其他的时间全部用于到企业实习,这种情况当然也是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3、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足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然而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片面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忽视了人文教育,只强调“做事”教育,忽视了“做人”教育。这些做法弱化了人文素质教育,而缺乏人文素质的教育,轻则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团队精神,职业素养不高,缺乏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理念,重则出现了社会上常说的畸型人、单面人等,这样的学生难以适应新时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况且,人文素质是高职学生各项素质的基础,尤其是专业素质的基础,没有宽泛的人文素质作基础,专业素质也不会发展到理想的境地。
二、对策建议
正因为上述现象的存在,我们有必要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活动进行改革,笔者结合目前现状,提出以下三点对策。
1、改变传统观念,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一切创新的源头首先来自于观念的创新。目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定位不清,也与高职院校中存在着各种落后的教育观念有关,这些观念主要有:鄙薄职业教育,惟书、惟上,重理论轻实践、重管理轻服务等等,因此,要想理清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高职院校和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重新审视,应摒弃陈旧过时的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及机械呆板的思维定式,树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这既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人才的先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客观地根据市场的变化、社会的需求,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2、结合市场需求,重新设置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必须进行广泛的社会与市场调研,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适时地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建立主动适应市场的运作机制,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就业渠道。”高职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按照市场需求来开发和设置课程。一般来说,高职专业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岗位、职业和技术要求的函数,应该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岗位性、操作性,要反映某学科、某岗位领域最新技术成果,并且应是集知识、技术、技能和岗位要求为一体的一个模块群。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设置的过程就是教学内容为适应市场需求不断整合和刷新的过程。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型学科和专业不断出现,没有哪一门学科、哪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一成不变的。而课程设置的调整、课程内容的整合、专业课程与其他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衔接等,都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市场变化的要求而变化。用脱离市场需求和忽视行业变化的课程设置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3、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专业人才
教学论文发表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社会职业流动性的加快,大大提高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社会需要更多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专业人才。华中科技大学杨叔子院士在《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一文中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必须要把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专业人才作为目标贯彻到教学活动中去。具体渠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在“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帮助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要培养学子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武装青年学生,同时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弘扬学子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其次,在专业课的讲授中,教师应该把人本思想贯穿其中,鼓励学生爱岗敬业、独立思考、知难而进、开拓进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懂得感恩的人文情怀。再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渗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大力倡导积极向上、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形成团结活泼、勤奋严谨、文明朴素、求实创新的风尚,组织各类高品位的学术报告和知识讲座,在拓展学生知识空间的同时,培养青年学生善于合作、尊重他人、热心公益等素养,使学生学会自尊、自强、自省。
总之,我国高职在实施具体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只有根据行业的不同、地域的差异,结合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的变化,不断解决自身问题、完善自身体制,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教育部总目标的社会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