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视度势,以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强调高校肩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责任,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这些重要论述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
将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
陕西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从年到1948年,陕西作为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无数革命前辈在三秦大地上谱写了壮丽诗篇,他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2025处革命遗址,其中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8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1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9处,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处,承载着革命前辈们的理想信仰、高尚道德、革命精神、优良传统,形成陕西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校园文化也是“学校精神”,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上,展示于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培养和树立优良的校园道德风尚,创建先进的校园文化,离不开红色文化的滋养和传承。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继承和发扬红色革命精神的重要性。学生学习生活、教师教学工作,要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理想的火种、红色传统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红色文化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将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办学方向融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上,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的影响,一些学生对人的需要理解极端、狭隘和片面,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己私利。
地方红色文化在革命战争时期激励老百姓奋勇向前、建设家园,其王袁媛
(西安培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5)摘 要:陕西红色文化内容丰富,载体多样,深度挖掘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使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塑造高校特有的精神文化;探寻教育教学规律,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构建多维互动陕西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通实践路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政教育;实践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2019年度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陕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Sz147。
作者简介:王袁媛(1973-)女,汉族,江苏邳州人,副教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今天,在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仍具有导向、传承、激励等重要作用。红色文化中蕴含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为国家、为人民服务、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契合了高校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对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继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具有特殊价值。
红色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财富和鲜活内容。
在校园中广泛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 革命后代讲家风”活动,把红色文化融入办学理念中,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追求和精神境界,培育弘扬民族精神,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色文化与教育科研相长
将陕西红色文化作为教育科研研究方向,加强 对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规范性。进一步加强陕西红色文化的当代化、系统化研究,进一步挖掘陕西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时代内涵和实践路径,激活、传承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红色基因,厚植文化根基的力量,要和新时代陕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的新特点结合起来,以红色文化传播的正能量,建设风清气正的高校文化。还可以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和红色文化产业,助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通过红色文化研究,为陕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陕西经济发展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研究党史,找出陕西党史区别于其他省市党史的特点,把党史资料转化为党史资源,把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丰厚的文化资源,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课题研究作为学校、学生、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可以提高学校声誉,促使教师素质全面提升,同时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
通过课题研究,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师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建设,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构建新的资源的动态循环。此外,学校选派思政课教师参加红色文化学术研讨会,提升教师育人水平和科研能力。
挖掘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56个民族,各地由于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红色文化。例如陕西的延安,举世闻名,不仅是中国革命圣地、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有着“中国革命博物馆城”的美誉。
还有照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人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李妙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利用好陕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培育学生的精神力量,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
思政课程改革创新
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而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动力。陈宝生部长在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回归时说道,要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培养又红又专堪当大任的一代新人。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的融合方式方法,在价值、能力、知识三个方面为人才成长引路领航,为高校人才成才奠定良好品行,使思政课的教与学和高校培养专业人才同向同行。
为实现爱国情怀教育与思政课教育、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可以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革命后代讲家风”等主题校园活动。直接育人与转化育人结合,实施“教与学”变革。思政课理论教学结合红色故事,让学生知历史、懂国情,例如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把革命后代请进教室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将宣讲者家国情怀转化为爱国、奉献和担当,以言传身教贯穿教学。红色文化爱国情怀教育渗透到教与学的相互转化中。充分利用如陕西三秦红色文化传播中心、陕西三秦儿女红色宣讲团等宣讲团队,通过课堂讲授相关红色文化,革命后代言传身教感染学生等手段,构建教与学相互转化、直接育人和转化育人相结合的渗透爱国情怀的育人路径。
爱国情怀教育与专业教育目标实现紧密耦合。思政+专业教改,课程思政建设,凝练红色文化中爱国情怀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共同目标,突破性地将红色基因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实现紧密耦合,构建具有爱国情怀的思政育人模式。建立“两个体系”一是基于激励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二是基于服务国家需求和树立职业精神的创新创造体系。
以实践养成为导向,从教与学、知与行结合的角度,完成学生知行合一的德育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课堂提供的是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要最终回归实践,才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可接受性。“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
(1)实践教学和指导学生大创项目结合起来。通过红色筑梦之旅、科技扶贫等创新创业活动,使学生立足前沿、了解国情,诸如大创项目“陕南深度贫困县精准扶贫情况调研—以山阳县高坝店镇为例”,“红色爱心公益”,“大学生微电影系列之《中国脊梁》——献礼建国七十周年”,“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青年团宣讲活动”,“高校女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知的调查研究”
等,这样的项目发挥了学生勇于实践的精神,增强了学生使命感与责任感,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为社会贡献中升华人生价值。
(2)课外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围绕红色文化进行红色文创活动。暑期指导学生红色文化实践队“三下乡”活动,去革命老区奉献青春力量,助力扶贫攻坚。在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拥有“爱国、知礼、诚信”的道德品质和“阳光、进取”的健全人格,带动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爱国品质。
(3)开展各类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以红色文化基因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为主,大力开展学生志愿者活动。在学生中开展“讲好中国故事 传承红色文化”活动,外语专业学生翻译中国故事;艺术专业学生绘中国故事;编导专业学生拍摄中国故事;传媒专业学生传播中国故事。通过红色筑梦之旅、科技扶贫等创新创业活动,使学生立足前沿、了解国情。通过舞台剧,微电影,微视频,微课程,公众号以及行走的思政课,大力宣讲、传承红色文化,促进“知行转化”,培养情感以强化行为意愿、加强实践以巩固认知状态、锻炼意志以促进知行统一,旨在培养学生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担当之勇、人文之情,爱国情怀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文化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从国际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更加深刻复杂,围绕发展道路和价值观的较量日益凸显。我们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深入挖掘和利用地方各种优质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用先进的革命文化去引导学生成为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用红色文化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思政工作要守好三尺讲台,讲清讲透大道理,也要弘扬高扬主旋律。更好管好网络平台,传递传播正能量,思政工作要抓好八小时以内的教育,让学生在课内聚精会神、奋发向上,也要抓好八小时以外的管理,让学生在课外严格自律,引导学生始终做到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红色文化是党在长期奋斗中锤炼的精神品质,坚定信仰,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理想信念教育作用,爱国主义教育作用,艰苦奋斗教育作用以及集体主义教育作用,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激励大学生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杨中雷,陈启国.挖掘地方红色文化 整合学校德育资源[J].教育与管理,
[2赵月枝,沙连.地方红色文化的当代意义[J].红旗文摘,[3]王袁媛.延安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索[J].陕西教育,
[4]庞波.论红色文化与地方高校特色文化的融合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