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看性是受众的天然要求 5.深化报道内容,增强可看性。新闻写作,其实质就 对可看性的选择和追求是新闻受众的本性,是受众发 是写生活,反映生活,但这并不是只去写生活表面的东 自内心的自觉行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任何矫揉造 西,不是对生活做肤浅的反映,而是要着力去写、去反映 作或神秘感。可以说凡是新闻的受众,没有一个不选择、 生活深层次的东西。当今的受众,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不追求可看性的。受众看新闻,首先就是因为这条新闻具 他们不满足于新闻对社会生活浅尝辄止的报道反映,而是 有可看性;如果没有可看性,人们还看它干什么?可看性 要求新闻能对社会和生活做深层次的报道反映。
是受众的首要选择。 三、写作形式上体现可看性可看性是新闻宣传的基础。新闻的宣传功能就必须通 新闻的可看性,表现在写作形式上,就是要采取那些 过受众的阅读才能发挥其作用。据学者调查,在社会生活 受众喜闻乐见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而激发受众的阅 节奏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受众对新闻的选择出现了“挑三 读兴趣。
拣四”的阅读心理。在此基础上,必须研究和适应读者对 四、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是提高新闻可看性的法宝新闻的选择。新闻是通过可看性做载体,来实现有效传播 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消费者,新闻工作是为受众服务 与宣传的;如果失去了可看性,那么新闻的传播与宣传作 的。这种服务包括几个方面:满足受众对新闻预测的需用就无从谈起。 求,激发受众产生一些情感(如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二、写作内容上追求可看性 等);推动受众去行动(抗震救灾、下岗工人进行职业培 新闻的可见性首先体现在内容上,即新闻内容对受众 训、主动纳税等)。从总体目的看,这种影响不能仅仅停 的激励和感染力。无论这条新闻是否被观众所接受,最关 留在受众的认知水平上,而是要影响到受众的情感,进而键的是新闻所报道的内容是否是观想看的内容。 可以影响受众的行为。
抓最新鲜的新闻内容,增强可看性。求新,是人们 怎样写好可看性新闻,要研究受众的心理,调查受众 的一种普遍心理。人们之所以选择新闻,就是希望通过新 的需求,提高作者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知识水平、写闻来了解社会 作技巧和采访风格和方法。但最主要的是要弄清新闻可看 新的事情发生,新变化,新进步。从新闻心理学的角 性的诸多因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度看,受众对新闻有着迫切的预见心理,因此最新鲜的新 首先是真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它的可看性必须闻内容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可见性。 以真实为基础。这意味着我们的每一条新闻都必须以事实突出时代精神,增强可看性。时代的精神可以使人 的准确性、分析的科学性、摘要的全面性和表述的准确性 们看到社会的进步、发展的活力、清新的气息和人类思想 为前提。语句准确,不夸大,不使用夸张或不准确的话, 的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受众总希望看到那些具有鲜明时 不要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编造新闻。
代精神和特征的新闻作品,因为在新闻内容上反映出的时 其次是受众需要。读者需要是新闻可看性的出发点。 代精神不仅是舆论宣传的需要,也是提高新闻可看性的一 受众根据自己对信息的了解和需求来选择新闻,也就是个重要手段。 说,受众愿意因为自己的需求而花时间看新闻。我们强调以情感人,增强可看性。新闻作品的情感因素是新 新闻的可看性,但又不是无原则地满足读者需要,既要把 闻可看性不可或缺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善于从人类 读者放到主人翁地位,又不能选择那些有害社会和受众身 和人性的角度来选择和掌握报告的内容,突出人类和人 心健康的“可看性”需求。
性,赋予人民一种亲和力和亲和力。新闻报道之间的通 第三是知识性。可以确定地说,新闻没有知识性是没 信,第一是情感交流,它可以调动受众的情感,受众可以 有价值的,是不会受到受众欢迎的。但是谁又敢说哪一条 阅读文本产生情感,从而在思想和头脑中产生共鸣,激发 新闻没有知识性呢?例如科学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浏览的兴趣和欲望。 的、社会信息及各种工作经验,各类典型人物的先进思想坚持“三贴近”,增强可看性.“三贴近”既是我们 和事迹,都有知识性在里面,只是有的强有的弱。我们把 党宣传工作的一项方针,也是提高新闻知名度的重要途 知识性作为新闻可看性强调,就是说尽量让新闻的知识性 径,是对新闻知名度的定期总结。对观众而言,新闻发布 增强,甚至把增强新闻知识性作为核心。
是否实际,是否贴近生活,贴近自己,和自己有没有关 第四是趣味性。新闻的趣味性应该是既寓意于事物的 系,知道不知道,是否想知道。观众愿意看那些“三贴 个性中的,也应该是寓意于新闻的表述中。只有新闻有 近”的新闻。新闻写作做到了“三贴近”,新闻也就具有 趣,才能吸引人,才能吸引受众把新闻看下去;没有趣,了可看性。 就等于失去了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