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工业遗产之路的模式成功,激发了各国工业文化 的开发与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容忽视其辉煌背 后不断地反思与改进。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就开展对工 业遗产景观使用状况的调查评价工作,70年代后,西方建 设过程中的使用状况评价(POE)方法已成为统计工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随着西方环境行为学与统计学综合运用的引进和POE方 法的推广,国内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POE理论也 逐渐走向成熟,如2006年宿南、邹广天的《沈阳市铁西区 公园使用者环境行为调研分析》。我们透过国内外的专家 及学者的研究探索可以看出,当前对工业遗产景观使用状 况及确立规范的评价体系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究其缘由主 要是面对工业遗产景观设计思潮的蜂拥,当代工业景观在 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呈现出“均质化”“去精神 化”“无人问津”等现象。针对场所内遗迹的保存现状, 以及实际调查和综合评价中出现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有 关学者关于工业遗产景观评价体系的定性分析,应结合公 众使用状况的角度分析总结工业遗产景观利用程度和整体 水平,通过运用使用状况评价(POE)方法的分析,更全 面、直观地确立工业遗产景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对 我省工业遗产景观的实用性提出合理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反思与规划。
工业遗产景观的设计不单单只是“场所”,而是场所 的“精神”。工业遗产景观场所精神可以理解为场所之 “工业精神”,是在特定时期建成的工业环境能够借以说 明自身并获得存在之特性。工业精神的全貌并非只有物质 载体的呈现,它需要场所空间氛围的营造,环境体验给予 公众精神感染。工业景观场所通过其空间设计内容“重温 与再现”那个革命时代的点点滴滴,再现工业文化的经济 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等,以此激起公众的空间记 忆。毕竟工业精神是人们在特定时期共同实践过程中所形 成的有形与无形价值总称,它象征着特有的精神状态和思 维模式,体现工业文化历史的规律,具有地域性和差异 性,这也正是我们在学习与借鉴过程中,设计需要不断反 思的内容,我们究竟如何针对性的利用与开发,如何让工业遗产景观空间活化。
一、工业遗产景观使用后评价分析
研究前期将工业遗产景观调研样例设定为开滦国家矿 山公园,其位于原唐山矿区域,是一座集煤炭工业遗迹保 护、近代工业文明、休闲观光及娱乐于一体的国家级矿山 公园。在调研过程中,项目团队成员不断地学习与补充相 关理论知识、现有优秀案例,采用传统问卷调研和网络数 据为主的数据采集,调研共发放问卷190份,残卷4份,有 效率为97.89%,以此对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从主客观二方面 进行工业景观调研分析:首先,从场所环境的主观因素分 析,第一,设计从公众的活动、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出发, 功能较为单一,场所环境设施和功能体验性较弱,没有更 好地基于公众行为进行科学有效地把控,影响场所环境的 品质和公众的满意度;第二,场所空间的性别和年龄特征 较弱,没有从男性、女性、较为客观的角度,甚至没有从 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角度人性化地进行工业景观设 计,场所通用化设计不理想,公园细部设计不完善,公园环境设计均质化特征突出。
其次,从场所环境的客观因素分析,第一,空间区域内工业景观的设计一般,整体环境,环境生态修复与绿化,景观小品,水景水质等设计,公众的使用后评价表示一般,没有明显的地域工业主题特征。第二,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目标场所处于本市良好的区域位置,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场所环境没有更好地利用区域优势和与同类场所的关系,以致工业遗产的城市文化传播效应发挥不突出。第三,场所空间时代特征和价值不明确。从微观尺度分析,面对工业遗产的更新设计,更多地需要从城市工业文化、场所工业文化和公众的情感出发,充分唤醒城市和城市人民对于时代的记忆,拉近空间与城市、与人的亲昵关系。
二、工业遗产场所精神设计反思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的景观使用后评价结果值得我们深 思,在迅速发展的城市文化旅游背景下,已投入利用的工 业景观空间使用并不乐观,其中较为突出且首要解决的问 题是工业文化的普及和空间品牌的传播。比如根据我们的 调查,48.39%的人没有听说过工业文化旅游的概念,的虽然听说过但对工业文化旅游不甚了解,仅有的人听过并了解工业文化旅游。对工业文化旅游感 兴趣的非常感兴趣的人总共占调查总体的64.21%。而在对 获取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的信息渠道的调查中,有51.08%的 人通过网络了解到公园的相关信息,占比最高;其次是亲友介绍、电视媒体以及报刊杂志。
在我们不断地学习西方成功经验和现有国内优秀案 例,切记采用照搬模式,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真实与全 面地再现城市工业文化。在工业遗产开发过程中需要在传 播方式上继续拓展,利用文化景观的传播载体,将工业遗 产景观空间复合化,以工业遗产景观空间的点为核心,线 性辐射式发展,网络式空间设计传播,更好地推广工业文 化旅游概念,增加遗产在工业文化旅游中的知名度,同时 改善公众在场所空间的参与性与体验性,真正地将工业文 化进行传承与发展,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
参考文献:
易普男,公共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研究[D].天津大学美)凯文·林奇.编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
刘伯英,冯钟平.城市工业用地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菲利普·奥斯瓦尔特著.胡恒、史勇高、诸葛净译.收缩的城市[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李清华.设计与体验:设计现象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项目编号: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SQ17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