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发展呼唤思想的创新,推动理论的进步。在党带领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新的阶段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我国这几年取得的主要成就,首次将“美丽”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写入党代会报告,并在多处强调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目标,极大地彰显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拓展和深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显示出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应有目标和发展动力。1
一、美丽成为现代化目标的必要性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新的阶段,凸显出的新的特点表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需要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民主、法制、生态、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新时代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均衡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新的表现形式,是初级阶段矛盾的升级,说明中国的现代化程度相应地也发展到了更高的层次。美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把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为阶段性目标,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阶段性目标就是从2035 年到本世作者简介:孟爱玲(1995.5-),女,汉族,籍贯:山西忻州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常肖晶(1993.8-),女,汉族,籍贯:辽宁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7 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的提出根本上是对我国现阶段基本矛盾的准确把握,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需要的客观要求。
(二)“五位一体”的继承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新理念,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五位一体布局拓宽了我国总体布局的内涵,将生态建设提上了日程。而美丽就是生态领域建设的最终目标和整体要求。只有把“美丽”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写入党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
(三)建设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
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美丽中国”这一理念,其实,美丽中国的实现正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的,或者说,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托起美丽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实现美丽中国的形象之美、行为之美和灵魂之美。形象之美在于青山、绿地、净水。生态文明建设将促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进而恢复美丽中国的秀丽形象。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 了新目标:到2020 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35 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使命担当。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我们必将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美丽现代化目标的科学内涵
(一)开启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的基本方略,不仅拓展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绿色发展”途径,而且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这是我们党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崭新规划。
(二)绘就了绿水青山、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中国的新画卷。这幅美丽中国新画卷,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展示了我们党作为世界大国的执政党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作出巨大贡献的能力。
(三)彰显了我们党在新时代的新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到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生活,再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实现良性互动,生态文明建设正迈向更高层次,美丽中国新图景日益清晰。党的十九大对建设生态文明谋篇布局,着重围绕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等,作出一系列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决策部署,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充分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忘初心的情怀、牢记使命的责任。
(四)凸显新时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目标不再是走传统的现代化模式,或者说曾经西方传统工业文明的那一套老路,铺天盖地的高楼大厦、盘根错节的水泥石墩高架路,有绿化、没山水,有规划、没特色,有指标、没记忆、无乡愁,人与自然关系高度紧张,这不是现代化。同样,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物质财富增长,为解决生产过剩而推销刺激性消费所进行的“异化生产”、“异化消费”,也不是现代化,不是能够为人民群众创造可持续、良好生态环境的现代化。现代化是美丽的现代化,是优美的环境,健康的生活条件,协调的生态系统,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人和人和谐相处的现代化。
三、推动美丽现代化建设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
(一)创设适应社会主义美丽生态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我国现代化目标地深化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了实质性的发展。为了到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创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人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①环境们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方面我党和政府要有效地控制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等大众传播加大对美丽生态建设的宣传。通过树立榜样宣传美丽生态理念,利用网络平台播放建立美丽生态环境的大型记录片,净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创造美丽的环境。另一方面当代是多极化、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于一体的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同样也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肃清网络环境对于建立美丽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应采取有效措施净化网络环境,建立相应的绿色生态网络法律法规,将网络绿色理念变为全国人民的共识,从而使人们形成文明的习惯,形成文明的行为模式,推动美丽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二)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美丽生态理念和践行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政想政治教育活动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至关重要,面对新时代主要矛盾提出的深刻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者有更重要的责任和义务。要在全社会形成绿色美丽生态理念,在全社会形成绿色风尚,形成人们为之践行的活动。必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作用必不可少。因此,要实现美丽现代化建设,必须培养一批有较高美丽生态理念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当然光有了理念还不行,还要把这种理念践行应用到实践中转化为现实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做个好榜样,把这种理念贯彻到实践中,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实践能力,使之内化为他们的一种习惯,形成一种行为模式。
(三)运用多种适应现代化的教育载体进行美丽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要注重管理载体的运用,运用管理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愈于管理活动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人们的活动,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积极投身于美丽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完善我们的生存环境,为美丽现代化树立科学的理念。管理载体的实质是调节人与人的关系,这正是美丽现代化美丽生态观念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并在社会中落实贯彻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现阶段的主要目标。在经济成分、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的趋势下,如果缺乏广泛适应性的载体,就难以使日益分散而复杂的社会成员进行美丽生态理念教育,实现美丽现代化。
其次注重大众传播载体的运用,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中大众传播工具以其覆盖面广,速度快,时效性强影响力大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独特的优势。对于美丽生态观念的思政教育活动大众传播载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34 页
参考文献:
[1]俞可平.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2]王宏斌. 西方发达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成就及其困境[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3]潘岳. 生态文明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J].瞭望周刊,2007(43).
[4]万晖,孟繁. 论生态文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意义[J]. 前沿,2011(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34 页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