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职工技能大赛为平台,为企业挖掘培养出一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人才,建成了一批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使其成为广大职工参与“五小”创新活动的桥梁和纽带,成为“五小”创新成果的孵化器,成为“五小”创新成果转化和实施的助推器,为企业营造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显其才的浓厚氛围。 关键词:职工技能大赛;创新工作室;“五小”创新;提升素质 汾西矿业集团公司是 1956 年成立的老企业,为了尽快扭转职工队伍素质低下制约企业发展的被动局面,我们把职工素质工程作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战略任务,通过坚持不懈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千方百计为职工搭建成长的舞台,为人才创造脱颖而出的机遇。我们以职工技能大赛为平台,为企业挖掘培养出一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人才,建成了一批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使其成为广大职工参与“五小”创新活动的桥梁和纽带,成为“五小”创新成果的孵化器,成为“五小”创新成果转化和实施的助推器,为企业营造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显其才的浓厚氛围。 一、搭建竞技平台提升素质工程。
为了引导职工学习知识、钻研技术,我们秉承“崇尚技术、造就人才”的思想理念,努力追求“更快、更好、更巧、更精”
的工作目标,坚持倡导“你行、他行、我更行”的进取精神,铺就了一条职工岗位“成才、成就、成功”的金光大道,连续 13年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职工技能大赛。
一是建立领导挂帅、部门负责、工会运作、全面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至上而下逐级成立相应的领导组、专业指导组,从培训、选拔到理论考试、实践操作、考核评定、表彰奖励环环相扣,各负其责。二是实行基层预赛、公司决赛的竞赛格局。经班组、区队和本单位层层比武,逐级选拔出优秀人员参与公司级决赛。三是完善运作程序,保证公正公平。以纪委牵头、工会、监察、组干、劳资等有关部门参与组成监督组,选派专人作为监督员赴各比赛现场进行全过程的公正监督。所有竞赛工种采用上机理论考试的形式,电脑自动评分。四是健全奖励制度激励素质工程。1、获集团公司职工技能大赛前 3 名的选手,可不受时间间隔限制破格申报高一级职业技能鉴定;2、获得集团公司技能大赛前 10 名的选手,是农民合同制工人的可转为城镇合同制工人;3、实施“首席技能员工”制度。对符合集团公司“首席技能员工”条件的聘任为集团公司 “首席技能员工”,每月享受1000 元津贴,并在休养、晋级、评先和技能鉴定等方面具有优先权;4、重奖成绩优异的选手。对在集团公司技能大赛中夺得第一名的选手授予“技术状元”称号,奖励 1 万元,每月享受技术状元津贴 1000 元,期限一年;对获得第二名的选手授予技术标兵称号,奖励 5000 元,每月享受技术标兵津贴 800 元,期限一年;对获得第三名的选手授予技术能手称号,奖励 4000 元,每月享受技术能手津贴 500 元,期限一年;对获得四至六名的选手授予优秀选手称号,分别奖励 3000 至 1000 元。 十三年来,技能大赛有力地激发了广大职工学知识、练硬功、比技能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每年有 20000 余名职工参与到多层次的技术比武之中,激励政策推行十三年来,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资格证的高级工 7154 人、技师 725 人、高级技师 57 人;先后有 3266 名成绩优异的农民合同制工人吸转为城镇合同制工人, 69 名技术状元被聘为集团公司“首席技能员工”,4248 名在集团公司技能大赛中的成绩优异选手得到奖励。20 余名技术状元走上了矿处级领导岗位,350 余名在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被选拔为区队、科级领导干部。
二、大力推进创新工作室建设,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从 2010 年开始,汾西矿业集团在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工会牵头开展了创新工作室建设工作。先后成立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马义田焊接创新工作室,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王斌俊机电设备维护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等 27 个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其中全国总工会授牌的“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1 个、国家人社部授牌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 个、全国能源化学工会和中煤协会授牌的“全国煤炭行业职工创新工作室”4 个、山西省总工会授牌的“山西省职工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7 个、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牌的“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 个。
多年来创新工作室累计组织课题攻关 200 余项,实现创新成果转化 258 项,获得国家技术专利成果 50 余项,实现经济效益2350 万元,举办培训 200 余场,共培训 2675 人次,其中 1110 人通过了技能鉴定。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和不断努力,汾西创新工作室已逐步成为:职工高技能人才聚集展示的平台;职工“五小”
成果产出创新的平台;职工“五小”成果转化实施的平台;职工素质提升交流培训的平台。根据汾西矿业集团公司创新工作室建设目标规划,“十三五”时期要建成 30 个焦煤级以上创新工作室,各矿(厂、公司)要至少建成 1 个创新工作室或技能大师工作室。
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马义田焊接创新工作室占地面积 708.5 平方米,先后投入资金 160 万元,配备了各类较为先进的焊接设备、切割机器人、焊接机器人、远红外焊条烘干箱等。
带头人马义田总结出“站得稳、看得清、把得正、接得准”的“四步训练法”,对全厂 53 名电焊工进行了轮流培训。组织了 3600学时的理论学习,提高了学员的焊接理论水平。在“五小”创新方面,马义田工作室针对刮板输送机制造过程中 BTW 耐磨板的加工这一“瓶颈”问题,发明了国内首创的机器人等离子刨工艺,将生产效率提高近 3 倍,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 54 万元。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汾西矿业高阳煤矿王斌俊机电设备维护创新工作室已完成科技创新项目 20 余项,80%都转化到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应用,累计产生经济效益上百万元。
三、深化“五小”竞赛,弘扬工匠精神。
近年来,根据上级工会安排和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汾西矿业集团公司深入开展 “五小”竞赛,以“全员参与、持续推进”为原则,以“广泛动员、鼓励创新”为抓手,以“降本增效、提升素质”为目标,以首席技能员工、技术状元为引领,以劳模(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为平台,激发职工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努力营造创新氛围。各单位由工会牵头,成立了“五小“活动领导组,每月定期对班组、区队、车间中开展“五小”竞赛活动的情况进行考核,4 年共取得“五小”成果共 456项,经济效益 9000 余万元。
“五小”竞赛活动有效激发了一线职工的蓬勃力量,让一线职工创造潜能充分迸发、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走上了工匠之路。
曙光煤矿常有因工作单位实际情况,多次调换工作单位、工作岗位,始终坚持脚踏实地、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针对矿山设备机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不足、改良工艺并研发新项目,现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0 项、实用新型专利 77 项。其中,10项专利已经转换为服务矿山安全生产的合格产品应用在矿井生产中。赵衍强在煤矿机电运输方式改进、设备集中控制、生产过程节能降耗和提效减人方面进行攻关,研发的井下跑车防护装置自动化改造、井下架空乘人集控系统装置和压风机余热利用系统改造项目为公司取得经济效益共计 400 余万元。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抓好职工技能大赛,打造让职工技能日臻娴熟和精湛的平台,激发广大职工创新创业热情,培育创新创业载体,下大力气抓好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深入开展 “五小”竞赛,在攻克生产难点、保障安全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消耗、强化内部管理、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挖掘发现更多有价值、有创意的项目,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培育工匠精神,让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五小”竞赛真正成为人才的蓄水池、工匠的集中地、成果转化的孵化器,为建设“安全、百年、富强、美丽”
新汾西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