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音乐课堂有效提问的思考与探究
2017年12月15日 15:34 作者:lunwwcom【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师生交流的渠道,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和反馈教学的有效方式。学生从教师的提问中受到启发,了解知识,教师则从学生的回答中获取反馈,从而调整教学。如何在课堂中正确并有效地设问,引导学生以音乐为核心进行体验和思考,提问的技巧性和艺术性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笔者便是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观摩,对于音乐课堂如何有效设问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课堂问题生成于教学求索的各个环节,无论教师用何种教学手段,体现哪种教学理念,采用什么教学模式,都离不开提问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对话。有效的提问可以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发展学生的学习技巧,从而保障有效的教学。在日常音乐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问题空泛陈杂,完全脱离音乐;提问指向不明,学生一头雾;提问千篇一律,学生不感兴趣;语言枯燥乏味,破坏音乐意境等等。那么,究竟怎样的课堂提问对于音乐教学而言才是有效的呢?对此,笔者做了一下几点思考:
一、以音乐体验为核心,围绕音乐提问
《新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其意义是要将音乐教学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课堂的基础,是音乐课堂从始贯穿的内容。所以我们的课堂必须紧紧地围绕音乐,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以及享受音乐的美。因此老师在提问的时候应明确地指向音乐,而不应该泛泛而谈。同样是八年级歌唱课《大海啊,故乡》,笔者听过一堂课印象深刻。课前老师播放了一段带着海浪声的音乐,抒情优美的旋律仿佛把大家带到了大海边。伴着音乐,老师有感情地向大家描绘了一个一望无际波涛起伏的大海,然后直入课题。初听歌曲之后,老师请同学们跟着音乐画旋律线,感受大海的波浪起伏。接着请学生哼唱旋律,感受五度音程的大跳,学生一下联想到大海激起的浪花。接着,老师用四三拍的强弱规律变化和附点节奏感受海浪逐层推动的韵律,学生们有节奏的哼唱,仿佛真的进入了大海的世界。作曲家巧妙的匠心通过老师的引领体验将音乐带入了大家的心里,整一堂课紧紧地围绕着音乐,音乐也用它独特的魅力感染了每一个人。在歌唱课中,音乐的体验多数来自歌曲的节拍、速度、节奏,我们除了要教会学生如何唱,也要让学生学会聆听和体验,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每一个作品都是作曲家有生命的创作,而我们的音乐课堂是要将音乐作品中的生命通过老师的抽丝破茧体现出来。因此,音乐课堂要紧紧地围绕音乐,既是尊重音乐作品,也是尊重教学本身。
二、以音乐要素为支点,循序渐进提问
音乐要素是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调式调性等等,都是音乐的表现手段。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变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理把握,就要引导学生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要懂得循序渐进地剖析,不可过于笼统和急躁。只有这样,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才深刻。在上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时,笔者有深切地教学体会。《图画展览会》中,学生们最喜欢的便是《两个犹太人》,作曲家形象地刻画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第一次上这一课的时候,笔者自认为学生应该马上便会通过音乐主题来区分哪个是富人哪个是穷人。结果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很多同学给的是相反的答案,原因是,不少同学认为穷人的主题在高音区,显得比较盛气凌人,而富人的主题在低音区,就以为音乐想表示他身份地位低下。笔者不禁思考,如此反差的两个音乐主题,在刻画人物的时候,旋律只是其中一种表现手段,而其他的音乐要素对于刻画这两个人物都有着极大的特征性。于是笔者调整了教学方法,在第二次上这一课时,笔者分别截选了两小段音乐主题,聆听完音乐之后通过速度—声音线条—体型特征—生活状况逐步引导学生对两段音乐分析考,学生很快找出了音乐分别所代表的人物形象。如此循序渐进地,通过音乐要素的体现,一步一步有目的地达到教学目标。很多时候老师容易把学生想得过于聪明,但也有的时候老师小瞧了学生的智慧,一切在于老师们是如何准确地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将最终的答案引导出来。
三、以情感表达为契机,善抓时机追问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每一个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必是以情感为依托将丝丝情屡屡意融入创作中。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高层次的目标,是体现教学理念的标准。而在音乐教育中,当学生沉浸在音乐的感动中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情感共鸣的瞬间,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音乐中的真善美,让音乐给他们带去无法比拟的美丽世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是初中音乐教材中的经典作品。笔者听过很多堂《梁祝》的课,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