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师成长的基石——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师反思教学的思考
2014年1月08日 16:03 作者:杨景艳杨景艳
(邳州市第四中学,江苏 徐州 221300)
摘 要:走近新课改,我们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确实很艰巨。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的变化。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数学教学的任务已转变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向我们广大的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关键词:反思;高中数学;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既应做到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强,保证教学质量;又能克服贪多求全的心理,真正做到精讲精练,彻底挣脱“题海”的束缚。本文就高中数学教材和大纲的要求,谈谈本人多年在高中数学教学与教研实践中的体会。
一、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
教师,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过分强调教师的“传道”作用,在思想上把学生消极地看做知识容器,以“填鸭式”的方法传授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课堂教学应该从传统的集中于数学的内容方面,转变到数学的过程方面,其核心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机会,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都参与数学,亲自体验数学的生存和发展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做,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去理解,在自身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方法与途径。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互动以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在猜测、尝试、探索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寓教于乐。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让学生不再害怕数学,真正融入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中。
二、注重概念的学习
高一数学与初中数学最大区别是概念多且抽象,学生听得懂但题不会解。这固然有题目思维跳跃度大的因素,但细究原因还是在于概念未理解、未吃透。解题方法通常就来自概念本身,仅仅知道概念在字面上的含义是不够的,还须理解其隐含着的深层次含义并掌握各种等价表达方式。当你解题束手无策时,请记住一句话:回到概念中去。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象,逻辑严密,思维严谨,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强,有时仅靠大脑的想象是远远不够的。比如函数学习,在掌握指数、对数、幂函数等几个基本初等函数图像的基础上,要勤画图、多画图,这样在后期的三次函数、导数学习时就会自觉去画图,因为画图是解决函数题的一个有效利器。每年的高考,我们时常会听到有些学生抱怨时间不够,建议大家记住一些小结论会十分受益。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2~9的立方数,10~19的平方数等等。学好数学方法多多,如交几个学习伙伴,提倡向同伴学习;建立错题本,收集做好错题归因等。学习数学既取决于科学的学习方法,更取决于坚强的毅力和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数学教育应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机械灌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参与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式,使问题解决、数学应用、数学交流、数学建模成为课堂的主流,要冲破以教材为本位的束缚,在课堂中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把握好启发的时机、力度,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着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使得他们对知识的内化程度和能力的形成速度也有所不同,因此教育模式也不能一成不变,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分层要求,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整体发展,全面提高。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教师今后的教学方法方式提供了参考的依据。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由重知识传播向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学内容选择向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数学教学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的学识和身心修养,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知识层面的衔接
对于刚刚走进高中校园的学生来说,他们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转换角色,适应新的环境。然而有些同学经过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都没有能够适应高中的教学,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仍然没有摆脱初中的学习方法。初中由于知识点不多,课时富裕,教师往往采用反复讲反复练的做法,直到学生掌握为止,使得学生过多地依赖教师,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高中的教学鉴于知识点多而杂,课时紧等现象,基本上每节课都是新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主学习。教师也要改“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四、学案导学模式
以学案为依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宗旨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鼓励学生根据学案上的问题有目的性地看书,并标出自己的疑点。组织学生交流课前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学生发言、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依靠合作探究,消化个体疑点。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学情,进行精讲点拨。从个别问题推出解题的一般规律,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由学生自主进行本节知识的归纳总结。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补充针对性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学案在使用中,要不断创新,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做好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在“导”字下工夫,兴趣、学法、思维的引导要到位。
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尝试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观察,“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的学生,“适度”地为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恰当的引导方法与技巧。
参考文献:
[1]刘锡凤.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1).
[2]罗军.浅析新课标下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途径[J].现代交际,2013,(02).
[3]康文亮.浅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交际,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