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尝试
2013年10月24日 16:37 作者:王海宾王海宾
(赣州市会昌县实验学校,江西 赣州 342600)
摘 要: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其中阅读能力是听说写能力的前提和基础。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发展听说写的根本。加强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训练,教给学生理解课文的知识与方法以及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培养习惯;方法技巧;有效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教给学生理解课文的知识与方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阅读,让语文阅读课成为名副其实的读书课。例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阶段,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再读课文,质疑问难阶段,学贵有疑,问题是思维的钥匙,因此,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筛选问题,重点研读阶段,重在指导学生自主读懂课文,自主通过阅读解决问题;整体回顾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领悟思想、升华感情并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充分地吟诵、品味。在语文课堂中都要以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情感为宗旨。记得我在教学《背影》时,就要求学生对课文反复阅读,抓住重点细读精思。在教学时我设计了本文以“背影”线索组织材料,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的? 每次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请同学们在原文用笔勾画出来。之后,经过大家的细读找出了: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最后小结:思背影——怀念父亲;望背影——望父买橘;别背影——父子分手;忆背影——见信回忆。
要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则需要教给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知识与方法。阅读一篇文章,先明白文章叙述、描写或说明对象,再看围绕这一对象分几个方面来写,即文章层次。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作者主要围绕“云和天气”的关系来说,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就出现了晴天和雨天的两种情况,“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带着这个问题再去阅读,学生就容易把握作者思路,沿着思路读下去,既能加快阅读速度,又能提高阅读质量。教师要善于发掘课文中潜在的智能因素,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品评,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感受阅读的乐趣。
二、指导学生选择适宜而优秀的读本
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外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才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阅读的快乐,再创语文教学的新境界。《新课程标准》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积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的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也应该给予指导。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指导性选择,注重推荐优秀作品。开卷未必就有益,读书要有所选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扩大知识面,所以老师要向学生推荐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文质优美的书籍刊物。中外的名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安徒生童话故事》、《童年》等;报纸杂志如《语文报》、《读书》、《课外阅读》、《儿童文学》、《少年文学》等都适合中学生值得一读。除外也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涉猎交际功能强、实用性强的应用文、说明文。尽可能多提供给学生各种体裁、题材的文字材料,包括人物轶事、科普常识、文化习俗、人文历史、新闻报道、广告说明等。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读些原文版的简易读本、报刊杂志等。所选读物必须遵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信心为宗旨。阅读能力的培养最容易体现效果的是语文课。《初中语文新课标》中规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因此,语文学习的主要功夫在于“读”。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巧的构思等等,这些都离不开读,在读中去感悟、品味,从而吸收和借鉴。
三、注重课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要读懂一篇文章要先审清文题。搞懂文章题目,对读懂文章的主旨中起关键作用。明白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才能顺藤摸瓜,读懂文章。如《济南的冬天》题目就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一看题目便明白文章的中心,一目了然。
读一篇文章总要明白文章说了些什么,哪些是对文章内容的精练概括即文章中心。又如《济南的冬天》一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多种自然景象:有静卧的小山,有澄清的河水;有古城,有小村;有青松垂柳,有绿色水藻;有雪前的景,有雪后的景;有映在水中的倒影,也有不映在水里的“正影”,红黄蓝白黑色彩斑驳;山木水草天,多态多姿,都—一写了进去。真是曲尽散文那个“散”字的妙处。但是它神不散。如许多错综复杂的描写都环绕一个主旨,即冬天的济南那温晴的天气。“温晴”二字总领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楚,杂而不乱,多而不繁。作者从三个角度具体写出济南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一是从地理环境方面直接说明(“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二是从人们的表现、感觉、幻想去描写(“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三是以景衬托济南冬天的暖和安适。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本文即采用此法。冬天之精神写不出,以人、日、山、水写之。先以衬托之法写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响睛”“温晴”,突出了“暖和安适”的主旨,下面便重点写了济南的山水。以小山的秀气、美景村其“暖和”,再以两个“卧”字衬其“安适”。接下来写水,“不结冰”“冒热气”“水藻真绿”“垂柳照影”衬出暖和安道之气氛。最后“蓝水晶”中包着“红屋顶、黄草山。……”这一整体美集中衬出“暖和安适”的状态。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连的。写作能力提高了,会大大促进我们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