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两个不同的传家理念,一个是传给有形的财富,一个是传给无形的精神。什么能够传之久远?有形的不一定久远,它有生有灭,有盛有衰,唯有精神财富可以长久地传承。我从父辈的言传身教中受到的良好家庭教育,便是我今生最大的财富,不仅要代代传承,并且将其发扬致力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教育事业之中,育得桃李满园芬芳。
俗话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我们家族中的教育人多达18 位。追溯到曾祖父和祖父,再到父亲母亲,然后是哥嫂兄弟姐妹等,是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和教育世家。
曾祖父很重视家庭教育,并形成了很好的家风。祖父年轻时是私塾先生,饱读诗书;祖母大家出身,琴棋书画,才德俱佳。
祖父因病英年早逝后,父亲家中一贫如洗甚至到了两次辍学的地步,后在老师和亲友的资助下读完了中学,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县城高中录取,却又因家贫无以为继,找到老师帮忙调换了师范,终于脱离了农门成为一名教师,吃上了饱饭。祖母对父亲的教育近似于严苛,堪比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因此父亲非常注重治家之道,比常人更加注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与儒家“治国平天下”不谋而合,把“修齐治平”作为自己教子的基础目标,父亲的家风家教与曾国藩的治家教子之道,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人于90 年代初参加工作,寒来暑往近30 载春秋,班主任工作从来没有让过贤,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不知不觉间皱纹爬上了额头,早生了华发。女教师是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特殊人物,是妈妈也是学生家长;是孩子的心理医生,也是班主任老师;亦师亦友,长善救失;治学教子,立德树人。
行走在教育大道上,有欢笑,亦有泪水;有迷茫,亦有顿悟;有辛酸,亦有喜悦。虽说是一路摸着石头过河,却是渐入佳境,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这也是我最为享受的幸福。下面谈一谈本人治学教子的粗浅认识和做法:
第一,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好习惯终身受益,好习惯成就优秀人生。
1、教育孩子要独立。独立精神是一个人拥有一切优秀品质的基础。犹太教育学家巴维说过这样一句话:“培养一个人格完善的人比培养一个高材生更重要。”
2、重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也是工作能力等一切能力的核心。
3、注重孩子的诚信教育。诚信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也是至关重要的,2010 届学生李某天资聪颖,成绩优秀,可最令人头疼的就是手脚不稳,经常拿别人钱物,发现后我便多次耐心地开导他,又及时联系其母,配合家庭教育,终于帮其戒掉了恶习,目前李某正在同济大学就读。每逢节假日,祝福短信便会如约而至,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儿子在我校就读小学期间,从未有任何优越感。城市的90 后是与农活绝缘的。为了磨练他的意志,大学期间,我有意安排他利用寒暑假体验生活,开发区私人加工厂、高级餐厅都有儿子打工的身影。他的成长历程并非一帆风顺,每每遇到挫折、迷茫和困惑时,我就给他多多鼓励,为他拨云见日,指点迷津。
第三,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高于学业与功名。我首先要求他们身心健康,学业和功名还在其次。尤其对儿子的教育坚持不溺爱、要天性不要任性的原则。我还时常告诫他,凡事当有度,做人应知足,无论何时何地先做人再做事。
近几年由于农民进城务工多,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就成了老大难。家长迫于生计生挣了钱却忽略了孩子的成长。他们在家多数是由老人照顾,只能给孩子解决温饱问题,家教几乎是空白的,视频电话沟通也不能替代陪伴和父爱母爱。他们有的性格内向,有的学习习惯欠佳,有的成绩差得一塌糊涂。留守儿童为了引起成人的关注,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成了班级管理的难点。学生杨海玉爸妈常年在海南打工,学习成绩一般,总喜欢独来独往,极不合群。我便利用课余时间与她交流,嘘寒问暖,暗示其他同学主动与她交朋友,慢慢地她就和大家一起和谐相处了。记得2016年冬天一个滴水成冰的日子,她只穿了一件薄绒衣,冻得嘴唇发青耳朵红肿,我立即把她叫到办公室坐在炉火旁喝些热茶取暖,又告知其爷爷送来羽绒袄。第二天我买来一个耳暖送给她。杨爷爷感激地说:“张老师这么疼爱我孙女,叫俺咋谢您呀?”我笑笑说你们的需求比感谢重要。
第四,有教无类,爱生如子,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我给他们立下的规矩自己首先做到,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学子。
第五,严于律己,立德树人,教育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抱负。作为老师就应该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课堂内外,我时时处处为他们做榜样,传播正能量。在这个丰衣足食的时代,学习终于从“颜如玉黄金屋”的功利角色,开始回归到“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的本真面目。小学语文课例中励志的名人故事、名家名篇不胜枚举,我时常将语文与生活巧妙地融会贯通。尤其是2016 年3 月我参观了“安徽名人馆”后感触颇深,课堂内外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讲述历代安徽名人以及名人、伟人的成长故事,有时甚至还现身说法,随时随地在学生心田播种理想的种子,希望能早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六,对孩子严慈相济,奖罚分明。现在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弥漫着“在家中父母舍不得管;在学校老师不敢管”
的气息。这是对鼓励教育的误解,我更崇尚有理有度的惩戒教育。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也因此真切地领悟了“在读书中做人,做人时懂得规则;在规则中懂得敬畏,在敬畏中不负生命。”这句话的内涵了。无论是学生还是儿子,有错必惩,取得成绩及时鼓励表扬。盲目的鼓励和宽容只能培育出温室的花朵。好的教育,必然是宽严相济、奖罚分明的;好的老师,必然是管教同步、严慈同体的。
目前儿子正在国内知名高校读博,众多学生学业有成,这正是“传承家风家教,育得桃李满园”真实写照。我的治学教子之道赢得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交口称赞。总而言之,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风家教,更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育。
参考文献:
1.【父母的失误】-(意)阿达·捷列拖拉
2.【家长教育学】-(苏)苏霍姆林斯基及【马克思的家庭教育学】
3.【朱子家训】【曾国藩治国教子之道】【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
4.阜阳阳光心理、深圳师者情怀发表的微信文章。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第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