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落实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更是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持续加快的有力保障。在实践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调整课堂的引导方向,选择适合学生、能被学生充分接受的授课方法,引用创新的元素,补充创新的内容,来刺激他们的兴奋点,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并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出发,开拓学生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教学过程的简化与教学问题的研究,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这样,更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有益于语文教学工作的突破。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策略研究;分析;思考引言
以前,语文教师总会沿用灌输式指导方法,反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样、那样的学习任务,不考虑实际情况,也不重视创新教育。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陈旧落后的教学手段,无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异常紧张的师生关系,更导致了教学质量越来越差,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重新确立教学目标,认清创新教育给学生全面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并以最合适的授课方式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指导,继而满足学生需求,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质疑问难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活跃语文思维的重要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不妨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实施有效解疑策略,让创新教育理念更好的融合下去,给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下坚实的基础[1]。另外,教师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精心设计难度适中,具有探究价值,富有思考力的问题,帮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保证学习质量的同时提升认知水平,从思考讨论中、探索研究中、互动交流中发现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实现创新思维的有效养成。比如,教学《守株待兔》一课时,在提示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时就可以指着画面问:如果你是种田人,让你的邻居上来教育你。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人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这就形成了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场面。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情境中实现互动,达到境人融合的理想境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比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XX 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就能常常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你真聪明!”……把这一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就更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人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蕴涵在这种心境之中。教师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比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其中一名学生问道:工人是怎样由外洞到内洞的呢?我和蔼地告知学生,当时工人是仰卧在小船上,用手扒着岩石过去的。之后笔者又抓住这一点以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寻问学生:工人还有什么办法过去呢?学生议论开来,有人建议可以趴在木板上划过去,有人提议可以弯腰涉水过去,有人说可以潜水过去。虽然这些办法不一定是好办法,但确实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运用探究、讨论的方法进行课文的精讲,每一个孩子都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好奇心,一旦设置了疑点,他们常常会渴盼得到结论,会认真、积极地去探究。学生在教师启发,指导下,经过学生的自学思考和师生间交流,探讨,从而掌握知识,活跃思想,深化认识,提高觉悟。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及时鼓励敢于发言的同学。另外,教师也要置身于讨论中,并在讨论中适时的概括、总结和点拨。用精练而概括的语句把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讲透。比如,《雾凇》一文重点是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结合本地区在冬季看到的下霜景象,创设新意识,然后让学生探究讨论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最后得出结论:雾凇的形成必须具有几个条件和经过几个步骤,这样很复杂的知识,学生很容易掌握了。
四、激发学生创新想象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可启发学生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2]。比如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说说,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我们中间,你会怎么做?读了《穷人》让学生编故事续写《两个孩子来到桑娜家之后》,读了《坐井观天》让学生现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怎么想,怎么做了?这样在仿写实践中展开现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现象力。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开展。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生活的一切方面,特别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更具有重要作用。
结语
总而言之,创新已成为了当今的主旋律,小学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创新意识,注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使他们不但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交际功底,还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真正把学生作为社会的人来教育和培养。
参考文献:
[1]张修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学周刊,2016(03)56.
[2]叶洋.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才智,2016(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