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形象如何“转码”为动画形象
2012年7月23日 16:03 作者:lunwwcom动画形象富于幻想、动感十足、内涵隽永、演绎生动,中国文化的深邃博大和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为动画形象的产生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中国动画形象具有什么样的特质?在灿若星河的世界动画形象长廊里,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一、中国动画形象的题材来源
纵观中外动画片,中国形象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几种:
1.神话传说
中国虽然没有古希腊、罗马那样丰富庞大、自成体系的神话世界,但是也有着想象奇崛的创世传说、天人对话、英雄传奇等等。这些想象具有原始神秘、丰厚朴茂的特点,如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等。
2. 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天然地具有简洁生动、富有生活情趣、易于传播的特点。不论是牛郎织女的爱情传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人间悲剧,还是阿凡提的诙谐传说、大灰狼的故事,无不具有上述特点。
3. 文学形象
在灿烂的中华文学长河中,不乏精巧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凝聚了中国人的人格特征,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如《木兰辞》中的花木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等。
4. 民间文化
中国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相关联,具有极高的认可度和可传播性。这些自然也成为动画片关注的题材。比如,“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国人耳熟能详的民间谚语,与“众人拾柴火焰高”相嫁接,演绎出动画电影《三个和尚》,惟妙惟肖,脍炙人口。
5. 中国符号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很多异域文化被形象化,成为本土文化的一部分。美国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符合外国人对大熊猫和功夫这两个典型的中国元素的合理想象,两个毫不相干的元素以故事化的情节元素嫁接在一起,产生了在中国人看来匪夷所思,而外国人却津津乐道的奇异传播效果。
上述中国动画形象大多具有超现实、超自然的原始力度、古朴的道义感、潜在的神秘感,形式简约、富于象征意味,能给人视听快乐和精神愉悦,无疑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精神的贡献。
二、中国形象的动画创作方法
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和进步都是应天时、接地利、顺人和的结果,在动画片制作过程中,这些具有鲜明风格和独特气韵的中国形象在生成的过程中,不是被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而是与时俱进,进行了个性化处理,成为世界动画星空中一个个熠熠生辉的星座。
1.移植
即择取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并就其性格中某一方面的特质加以发挥,如《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原本《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性格多面,兼具神性、人性、猴性,动画片则突出了其神性和叛逆的一面,以此安排故事,铺陈情节,成为众人喜爱的“美猴王”。
2. 化用
动画形象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从原先的形象中化用而来。在迪斯尼的《花木兰》中,《木兰辞》里那个孝顺、恭从、英武、妩媚的花木兰变成了一个睿智的大将军,智勇双全,具有鲜明的叛逆性格,中国人最为看重的“替父从军”的纯孝情节变成了西方人所推崇的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妇女自身解放,影片的最后是君王向这位平民女子鞠躬,礼花飞天,万众欢呼,完成了对这个符合西方人价值观的东方神女的形象塑造。当然,这个美式的花木兰与中国人心目中的花木兰形象是大相径庭的。
3. 演绎
故事维系着动画的血脉。动画片往往借用原来的故事,进行人物形象的重新设计。比如《老鼠成亲》从民间童话故事脱胎而出;《九色鹿》系从敦煌壁画中的佛本生的故事中演绎而来;《喜羊羊与灰太狼》处处可见《大灰狼的故事》中善恶对立斗争的影子;《功夫熊猫》则是中国功夫和大熊猫的错位嫁接。
4. 戏仿
戏仿是喜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阿凡提》中的阿凡提和老爷的有趣博弈表现了生活中的贫富、善恶、愚智的对立和对话,这种戏仿带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色彩,具有鲜活的生活气息,尽管加上了夸张、变形,但是对人物精神细节的雕刻还是秉承了原来的故事模型,是从原型脱胎而来。
5. 颠覆
动画形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甚至做了明显的改造甚至颠覆。如万氏兄弟《大闹天宫》中的哪吒,这个在《封神演义》中神奇可爱的童子,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仗势欺人、不可一世的小无赖形象。
总之,上述中国动画形象都是以中国的人物、地点、事件为基点,以一场或平实或迂曲的故事做梁檩,与原型人物作勾连、延续,和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在此基础上,构架成一个个独特的艺术空间。
在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的动画形象曾经在世界上闪亮一时。以《大闹天宫》、《三个和尚》为代表的中国气质让世界为之惊艳,可惜这一切都随雨打风吹去。目前,尽管中国的动画产量已经超过动画生产大国日本,但中国动画制作大多沦为国外动画的代工,具有中国特质和民族风格的动画作品非常少见,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动画形象更是阙如。
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外的动画生产大国十分重视中国形象的发掘,以美国迪斯尼和梦工厂为首的动画制作巨头们挖空心思在中国形象上大做文章。继1998年《花木兰》掀起全球热潮之后,2008年《功夫熊猫》在全球范围内热映,2011年,《功夫熊猫2》再次席卷而来,票房惊人,据说现在正在耗费巨资打造《愚公移山》。
三、中国动画形象创作中的文化策略
“内容为王”是艺术创作的要义,也是文化产业成长的铁律。中国动画生产要想走出困境,生产出具有中国特质,兼具人类共同价值,兼顾不同人群收视心理的动画作品,就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提炼、升华、挖掘。在动画形象的设计、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对关系——
1. 熟悉与陌生
动画片是一门叙事艺术,叙事的核心是冲突与悬念,通过发现和发掘,寻找认知经验里“熟悉的陌生人”,叙事更能够打动人。
米高梅公司1939年创作的经典动画《猫和老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现实中,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老鼠怕猫更是人人皆知的定律,但在动画片中,强势的猫TOM变得愚蠢而颟顸,老鼠JERRY则机灵可爱,每集片中,都以猫被老鼠戏耍得狼狈不堪而告终。《喜羊羊与灰太狼》也从中得到了启发,在保持基本形象善恶代表的基础上,完成了对狼和羊这一对传统中的强弱形象的颠覆。
迪士尼公司1994年创作的动画长片《狮子王》是把熟悉的故事和人物进行“陌生化”改造的又一典型例子。片中动物的拟人故事被巧妙地处理成动物版的《哈姆莱特》,小狮子辛巴成为一个狮首人心的忧郁王子,王子复仇的故事被改成非洲大草原动物世界里的生存争斗。
2. 静观与动感
动画的核心是“动”。作为“运动的光学幻象”, 动画毕竟不是每秒24幅静止画面的简单叠加和无序生成,其核心在于人物,而人物动作的核心是情节的推动,是人物性格的变化及其心理捕捉。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1年创作的《小蝌蚪找妈妈》,从齐白石的水墨名画《虾》、《荷花蜻蜓图》、《蛙声十里出山泉》中提炼出蛙、虾、蜻蜓、螃蟹等水墨形象,并赋予它们以动感。把传统绘画元素糅入动画创作的实践值得肯定和鼓励,但动画的情节性还是受到了质疑,冲突和悬念制造不够,过于强调文化意蕴和绘画中的笔墨趣味,难以持久吸引眼球。
3. 传统与现代
我国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皮影、剪纸、木偶、刺绣等艺术形式在设计、造型、材质、表现方式等方面都有着独到之处,有着充沛的表现力和奇崛的想象力。中国又是戏剧大国,现存的地方戏剧有360多种。这些传统文化,皆可成为动画创作的养分。
《三个和尚》就借鉴了很多传统因素,除了人物造型之外,很多意向表达也很戏剧化。比如通过日升日落,表示时光的轮回,与中国农耕社会中对自然的认知相吻合。和尚担水,向左走几步接着向右转,表示路途的远,与京剧中扬鞭就是纵马驰骋、转身就是千山万水如出一辙。
如何在现代动画的创作中融入传统元素,或者在传统的造型元素中植入现代元素,这个课题值得深入研究和实 践。
4. 保守与开放
动画作为视觉艺术,超越了民族语言的拘囿,具有传播意义上的普世性。中国动画形象在保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同时,也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努力打造全世界的“视觉共同语”。纵观世界动画创作史,任何一部成功的动画作品都是在立足民族性和保持开放性之间找到了恰如其分的平衡。在迪斯尼公司创作的动画影片《花木兰》中,既有东方文化中对国家的尊崇,对民族的热爱、对双亲的孝敬,也有西方文化中对生命的尊重、对个人能量的发扬,这种价值观的差异与统一,获得了东西方文化的双重认同。影片造型则在中国山水画的大幅写意中穿插日本浮世绘技法的运用,可谓是多元文化的杂糅汇通。
5. 现实与游戏
动画形象不论是取材于远古神话,还是历史人物,都来源于人类的现实生活,但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动画带有更多、更鲜明的游戏色彩。
在动画片中,人们会忘掉现实的惨淡和人生的无奈。《飞屋旅行记》中,在生活中饱经沧桑的老爷爷和一个怀揣飞行梦的小淘气包,古怪而和谐地同处“飞屋”,御风而行,与云相伴,让人在气球飞行的游戏中感受到身心释放的快乐。
还可以列举一些,比如形似与神似、立体与平面、观赏与参与等等。凡此种种,都是在中国形象“转码”为动画形象的过程中需要加以注意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