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途径和方法
2016年2月24日 15:18 作者:徐 艳徐 艳
摘要: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如何能顺利的就业迫切需要进行指导。就业指导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改革改进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指导方式方法;培养一支数量足够的专家就业服务队伍;以暑期社会实践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观和成才观;充分发挥校友、学生骨干和学生团体在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指导 途径 方法
随着高等教育在我国的逐步普及,迈向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择业就业成为制约高校发展,影响国家就业、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就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而言,高校提供高质高效的就业指导服务,乃是高校必须充分应对,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凡一件事,首要是名正,然后言顺。我们应该认识到,从高校自身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就业指导属于高校诸多职能中服务一类。归于服务,并不意味降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而是为更好发挥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功能和作用,切实为解决好大学生择业、就业及创业贡献力量。
一、积极突破传统思维缺陷,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
提起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业内论述较多的集中在改革改进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指导方式方法以及如何教化学生、改变学生理念等等,这也足够地反映了我们的理念还有意无意停留在行政化办学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放下身段,没有真正认识到对高校而言、对未来的社会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而言,这项工作就是服务。教学需要规范,管理提供秩序,而服务则需要服务的伦理原则。从服务的个性化原则出发,我们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工作体系应该建立在:第一,群体性指导方案和个体性辅导方案相结合的基础上;第二,普遍性问题指导方案和特殊性问题指导方案结合的基础上。从已有的较成熟的经验来看,我们此项工作的体系应具备:第一,战略性。即从学校的整体发展角度,把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当做学校的品牌、特色进行构建;第二,整体性。高校应从学校发展的整体角度,全面统筹,突出重点,找准着力点,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彰显特色;第三,系统性。大学生就业涉及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大学生应具有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准以及事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有机整合,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无论是工作环节,或是涉及到的内容,都需要此项工作进行系统的考虑和安排;第四,知识性。就业是一个人生存的根本,而就业的基础是他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和他的自我认知、社会认知,以及对婚姻、成功、幸福等等人生诸多问题的认识及理解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因此,就业指导服务也必然的涉及到上述所有问题的较专业性地引导;第五,延续性。学校的生命在于学生,学生的良好发展为学校的持续兴旺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切实把此项工作的时间尺度延长,从新生入校第一天到毕业后若干年。人性化,周到细致的服务无疑是以人为本的真实写照。
二、大力培养专家服务队伍,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新途径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需要着力培养一支数量足够的专家服务队伍,需要把较分散的部门力量整合起来,需要本着功能结构较统一、任务目标一致的要求,按照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的功能、任务重新调配,不断拓展就业指导服务新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培养一支知识结构相互弥补,以专职为骨干、以兼职为有效补充,分工明确,有效配合,形成合力的专家服务队伍。学校需要建立一支任务分工明确、工作目标明确的就业服务队伍体系;采取校系两级负责,就业指导专家队伍、政治辅导员队伍、思想教师队伍、班主任队伍、教师队伍等力量是就业指导的基本依靠,同时,依据就业指导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充分整合我们的人力资源,充分整合并规范就业指导服务机制体制,形成信息共享,定期沟通、会商的工作局面;制度化、规范化、灵活高效的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第二、以多层次,体系化的课堂教学为抓手,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认识和技能。就业指导的课程体系建设应有效体现以人为本核心思想,摒弃那种简单说教,无目的,无思想内涵,不切实际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应生动活泼,具有鲜明青年大学生特点,能够反映和回答青年大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同时也应具备较强的思想性、实践性和现实性。课程教学体系应精干、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及体系,如可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就择业、就业、创业等不同领域、不同问题,设置3到5门独立的、针对性较强的课程,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特质的课程模块和体系,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第三、提供专业化的职业兴趣及职业技能等测试报告,提升学生自我认知水平。高校大学生择业、就业及创业的首要问题是充分引导学生个体对自我的客观认识和正确分析,严格意义来讲,这属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畴。当前,我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也应该着重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科学地认识自我。就就业指导服务而言,急需要为学生提供职业兴趣、职业技能测试等专业服务,为我们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供基本的依据。
第四、以社会认知为基础,以暑期社会实践为根本,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观和成才观。我们的教育的基本背景之一是应试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们的学生埋头书本,理论和社会实践脱节,对社会还比较缺乏正确的认知,或认知水平有待不断提高。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指导力度,制度化、规范化地建立学生社会实践等社会认知个人小档案,并不断提高对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总结、检查和对比分析工作,以此作为对学生就业指导的基本依据之一,结合学生自我认知结果,个性化开展指导服务工作。
第五、以校园就业指导服务月等第二课堂文化活动为着力点,培养和塑造学生就业认知水平。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就业指导服务月等第二课堂文化活动,采取班级主题教育活动、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征文活动、社会实践论文展示、专题讲座报告等等主题鲜明、群众参与性强、效果显著的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第六、以全程化就业指导为基本思路,分年级和对象,按不同内容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如上所述,我们的就业指导服务应从大一新生入校之日,已经开始,应伴随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始终保持足够的联系和影响。学年与学期的就业指导应按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进行分年级,依据基本目标和任务分别实施,实施的计划、内容、方式、规范、监督、检查、总结以及结果等各个环节应简洁,可操作性强,事后有据可查。
第七、充分发挥校友、学生骨干和学生团体在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的作用。积极鼓励和切实加强对学生骨干及有关就业、创业类学生团体组织的引导,有效发挥他们在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中的示范、榜样作用,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切实并不断加强和校友的联系,形成良好的常态的和校友互动机制,充分挖掘较成功校友的经验,形成本校的丰富教育资源。特别是行业性比较强的学校,加强校友的联系可谓事半功倍。
第八、通过开展产学研创新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正朝着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性强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方向迈进。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使学生早一些了解自己毕业后能做什么,课堂上空洞的讲解起的作用很小,只有让学生切身的体会,才能使他有目的的去学习。人才培养基地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
第九、通过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在创业中就业,在就业中创新,引导学生自主创业。要在创业中获得成功,光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较强的创业能力。创业能力由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与交往协调能力等等组成。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与实践中就是要对学生创业能力进行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自然就会走出传统就业理念的圈子,从而自主创业。
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压力较大,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但挑战就意味着机遇。在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理清思路,不断的回顾和总结,不断的展望和开拓。以人为本是我们的基本理念,就业指导服务恰恰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是,这也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这更需要我们客观的分析和调整我们的工作思路,不断超越和前进,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章冬斌﹒欧洲国家公共就业服务中的职业生涯指导实践与启示﹒学术论坛,2010,(10)(194-200)
[2]罗云﹒关于高校个性化职业规划辅导内容的思考﹒21实际,2010,(4)(102-103)
[3]邱志云﹒论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和推动﹒现代企业教育,2010(10月下)(13-14)
[4]罗群,董红祥﹒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演变﹒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4)(96-100)
[5]刘锐,李会先,陈炳哲﹒构建“1+4+X”课程体系助力学生职业发展﹒北京高教,2010(11)(7-9)﹒
[6]邓运明﹒试论高校职业指导改革与实践﹒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4)(141-144)
[7]刘保平﹒大学生职业指导理念变迁、问题诊断及改进研究﹒广西教育,2010(9)(8-9)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