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016年5月17日 16:57 作者:肖晓容肖晓容
重庆市武隆县火炉镇中心小学校,重庆 400000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习惯的制约,更新观念,立足课本,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以课本为中心、为
开阔知识视野,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6)12-0038-01
1 立足课本
如果依照某些人的观点,学生的语文能力可以自然提高,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当然,我们并不否认
学生多读课外书,广泛接触课外知识能提高语文能力,也不
排斥一些自学成才的作家、专家的成功之路,但应看到,学
生的课外学习首先要有目标,无的放矢难成大器。其次要有
系统,散马无缰则易乱方寸。第三要有方法,机械照搬,会
使思维迟钝。第四要有主次,课外学习必须作为语文课堂教
学的补充,内外结合,主次相济,共同构成一个知识体系。
第五要有层次,必须有一个认识程序,由浅入深,由低到高,
逐步发展,既符合人认识的发展规律,又体现语文学科的基
础性,发展性特征。因此,语文学习必须有一个体现以上原
则的蓝本,作为训导学生的标竿。任其发展听其自然,是一
种不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论调。现行的语文课本综合了
这些特征的教学材料,具有其他读物所不可取代的优势。这
集中表现为它体现教学大纲的思想,包涵了具有普遍指导意
义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
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并开拓学生视
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
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2 开拓课本
“立足课本”只是前提和基础,一部教材,一套教材,
就是一座丰富的人类知识宝库,储备着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的文化资源,学生以什么方式从中吸取什么营养,吸取多少
营养,关键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驾驭和使用,教师在课堂教
学中的能力和方式,教师砖研教材之后的课堂组织和教学应
用及其对学生的思维、心理活动过程的调动等多方面因素的
作用。笔者认为,对教师而言,“开拓课本”是其中最为重
要的一点。“立足课本”是“开拓课本”的基础、源泉。依
据教学大纲及由此确定的教学目标与规划,全面理解把握教
学内容,提炼重点、难点,发现疑点。从点走向面,由浅入
深,其关键在于一个“探”字,即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疑点。
并以此为突破口,不断深入下去,探本溯源,启示学生寻找
知识的根源。
当然,对于课本中的重点、疑点和难点,教师首先必须
认真研究,弄董弄透,小到字词句,大到文意篇章结构,无
不如此。从小的方面讲,“染”可谓是一个常见的字,而学
生往往不经意地在“九”字中加上一点,关键是学生不懂得
“染”字是一个会意字,“九”乃是表示漂洗过多次的意思。
笔者从“染”字的字源意义上讲解分析,学生都恍然大悟,
印象深刻。
从大的方面来说,教师在文意、篇章结构、单元知识训
练等方面也要联系特定的语言环境,结合学生的实际,作深
入的挖掘。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若可以从多方面、多
层次、多角度理解的,教师应起引路的作用;在作品主题及
写作整体倾向上,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向与心理倾向,又要在
细微处启发学生,以疑点为切入口,达到正确、深刻理解全
文的目的。
3 融合课本
有源定成流,教师要用源生成流,以源导流,从源壮流,
才会源头活水长流不息。因此,“立足课本”、“开拓课本”
之后的关键一步就是“融合课本”。如果将一堂课比作一个
开源导流的过程,教材是水源,教师是引水人。高明的教师
引水必巧,学生引水也必主动。在教师的启迪开导下,学生
思考探究之后,便会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创造性活动,充
分发挥其主体性、能动性,在与教师的思维一体化运作中吮
吸人类知识之甘甜。这样一来,语文课堂教学便具有了厚实
的根基、开阔的视野、生生不息的活力,便不仅能使学生立
足于课本,学好语文基础知识,而且学得生动活泼、自由轻
松。这样的教学在内容上具有厚重感,在教法上具有艺术性。
“开拓课本”即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语文知识为中心辐射出来
的知识系统。“融合”即融汇各种相关知识点并加以优化和
深化,真正教透教活。“融合课本”既来自于学生的知识欲
求,教师的认识深化,又取决于事物间相互联系的性质。知
识是一个多层次的大的系统。语文知识是作为其中的一个子
系统,当然又可以分为许多的子系统,且与其他各科知识密
切相关,更与时代潮流、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语文教
师不应仅仅将视野局限于课本,而应放眼时代,关注社会,
善于将课文内容与课外知识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比
较分析,把语文教学与当前形式,与其他各学科的相关知识
点进行联系,解决好课内与课外,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问
题,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开发其学习潜能,
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能力。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而言,
只要抓住了课文内容中关键的知识点、重要的信息点,以此
作为突破口、开掘点,融汇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1)“注”。
即注入、灌输,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重在教师将知识单
向地传授给学生。这就是那些必备的,只能通过学生记忆才
能掌握的基础知识点而言的。对此,有的同志有一种片面认
识,以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调师生双边活动、双向交流,
便可以一切听之便。其实不然,一些该记该背的东西仍然需
要强制性记忆。(2)“比”。要思考分析,就要进行比较,有
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发展、进步。语文教学要抓住课
堂教学,并不排除联系课外,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其他学科
领域。通过教师注入与课本相关的新知识激活点,在比中求
异,在思索中求异,在课内课外中求异,变趋同思维为求异
思维。这样,教师能超常规地教,学生能超常规地学,教得
深入灵活,学得浅出自由。
总之,“立足课本”是基础,“开拓课本”是关键,“融
合课本”是目的。但全面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
大题目,涉及到许多方面,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
文教学理应发挥自身特有的功能,更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培
养他们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军.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2.
[2]顾春.小学教育科学研究[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16 年12 期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