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法则在北极——“自主—互动”阅读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2013年10月22日 16:24 作者:姜爱梅姜爱梅
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 21120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l)了解伯格曼法则与艾伦推论,掌握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的原因。
(2)归纳段落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
2.能力目标:
(l)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
(2)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以及自我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
(l)学习作者观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科学求实的态度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2)通过协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授班级是南京市溧水中等专业学校综合高中部高一(3)、(8)班。由于此部学生是要参加江苏省高校单独招生考试的,相比较于中专部的学生,语文基础比较扎实,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学生的微机水平较好,打字速度较快,喜欢网络聊天,可以熟练使用互联网查找信息。
三、教学资源
1.教材是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2.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用Dreamweaver制作的网站形式的教学资源库、校园网和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料。
3.极速教室课堂教学支持平台。
四、教学过程
1.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通过网页展现北极动物与日常所见对比鲜明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讲解图片,导入新课。
2.明确学习目标,呈现学习任务,指导学习方法
学生在“教学目的”部分可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以使学生的阅读带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教学生使用网络资源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自主阅读,自主建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课程资源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解读、自主建构,了解作者写作思路。并解决以下问题:
(l)了解位梦华及其主要著作。
(2)利用课文资源听课文朗诵,找出有疑难的词语,可利用资源解决。
(3)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主体信息。
(4)筛选作者主要观点。
(5)完成对第9——13段相关信息的筛选(重点段落信息的分类和筛选)辨析选择(理解信息间的关系),例如:在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我们人类怎么样呢?是否也遵循伯格曼法则呢?如果是这样,那么爱斯基摩人是不是比我们要大得多?”的问题。紧接着,作者从人类的演化史开始谈起,说明伯格曼法则在人类身上是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的。又说,伯格曼法则在人类身上似乎还是留下了某些痕迹;还给我们举了白人与黄种人的例子以及在中国北方人与南方人的例子。在这之后的例子中,有非洲黑人的,有爱斯基摩人的;有的体现了伯格曼法则,有的则没有。学生在学习时首先要明确伯格曼法则在人类的身上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其次要理清作者所举例子之间的关系。(难度逐渐加大,由浅入深,培养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课文的能力)
(6)第13段中,作者说“为了上帝的面子计,艾伦推论在人类身上也就只好作罢了”如何理解?
4.小组协作互动,优化建构
(上课之前,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分组,每组4人,便于他们的分组讨论,交流)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独特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产生了交流的愿望,希望能与同伴交流心得,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使自己的认识得到肯定和鼓励。这时,学生开始与课前分好的小组其他成员进行互动交流、讨论并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在该过程中,教师只是在学生互动学习过程中起引导和控制的作用,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状态。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网络系统监控每一位学生的屏幕,还可以直接走到学生中间参与引导各组的讨论研究。信息技术为进行多维阅读交流和协作互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可以利用QQ、BBS、聊天室等通讯工具进行实时交流,交流内容的实施呈现和保存,成为学生进一步意义建构的资料。
5.集中交流,师生互动共学,完善建构
进入“自由质疑”界面。各小组学生发表对课文学习任务的探讨的结果,并提出在研讨课文过程中有争议的观点进行探讨。
教师引导学生集体讨论该篇课文的科学性,和作者的研究态度是怎样的。结合所学专业,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本文验证伯格曼法则及艾伦推论时,始终贯穿着客观、严谨的科学精神。作者以自己在北极科学考察中获得的实地观测材料来验证伯格曼法则及艾伦推论。在验证时,列举了大量的例证,来证明伯格曼法则及艾伦推论是具有科学性的,如从北极熊到北极旅鼠,从北极燕鸥到苍蝇、蚊子,都可以证实法则和推论。之所以列举同一性质的大量例证,是因为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科学事实是应该能够被重复性观测验证的,科学的理论是应当可以被重复性试验证明的。这不仅体现了求实的科学态度,也示范的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6.总结反馈,拓展训练
教师引导学生整体回顾学习过程,对该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点评,据反馈信息,进行自我反馈。作为课堂的延伸,教师建议学生利用资源库或其他方式(上网、图书馆等)深入了解作者位梦华的科考经历,阅读他的科考作品,通过自主研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王晓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D].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P16一17.
[3]顾德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认识[J],电化教育研究.2001.4:p12.
[4]何克抗.建构主义-一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l9981.,1.
[5]孔凡成.课堂教学模式的交往分析[J].语文建设.2005.2: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