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7年3月14日 09:24 作者:文/曾云珍文/曾云珍
摘要:本文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创新历程,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阐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原则以及落
脚点,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寻求意识形态的理论支撑,对党和国家在新常态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
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
创新不断地被赋予新的高度。创新,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
界的理论、制度、科技和文化的跃迁和升华。
一、当代中国的创新历程
当代中国,最早对创新进行关注的领导人是邓小平。改革
创新是一个“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三位一体
的思想体系。
①
邓小平认为文革时期我们错过了重要的发展机
遇期,但是如果我们愿意打开国门,改革开放,不断吸收和创
新国内外先进经验,必能走向强国之路。20 世纪90 年代中期,
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
达的不竭动力。进入21 世纪,面对新形势,胡锦涛提出要把创
新问题放到了一个新层面、新位置,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
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2014 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提出“大众创
业、万众创新”。此后,他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
会议和各种场合中多次提到这一关键词。每到一地考察,他几
乎都要与当地年轻的“创客”会面。他希望激发民族的创业精
神和创新基因。2015 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
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
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
二、实事求是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原则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本质是创新。解放思想,就
是冲破各种思想禁锢,创造新理论,探索新道路,建立新体制,
本质上就是创新;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探索和把握
规律,本质上也是创新;与时俱进就是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
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更充分说明其
实质就是创新。
(一)人才结构面临重大挑战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在知识经
济的背景下,知识就是力量,创新决定我们经济的发展。我国
人才结构进入一个瓶颈阶段,缺乏大量的自主创新型人才。当
前,我们要取得科学发展,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致力于培养创
新型人才,提高我国人才素质,加强自主创新人才对经济的推
动作用。
(二)当前经济状况面临重大挑战
半个世纪来, 我国工业化基本上走的是靠要素投入驱动
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中国制造业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
中下游,质量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此外,制造种类要素
成本持续上升是一个客观现实, 尽管很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
列, 但附加值较低, 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较
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因此,我国必须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
展难题,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前行的
“双引擎”之一。
三、“以人为本”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脚点
(一)创新依靠人民
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决定社
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应是创新的主要推
动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突出了“众”,符合马克思主
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
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民支持党一战略方针,鼓励群众加入到创
业、创新的浪潮,才能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价值,才可
以让众人的思想变成现实,让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
(二)创新为了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