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I”的定义及其发展
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英文缩写,中文翻译为人工智能。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年夏季,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它 标志着“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IBM公司 “深蓝”电脑击败了人类的世界国际象棋冠军更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完美表现。
年3月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 会,大会发言人张业遂表示,已将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立法项目列入立法规划。
二、“AI”主播的出现和发展
年11月7日搜狗与新华社联合发布的全球首个全仿 真智能AI主持人。这个“AI合成主播”是以中国新闻主播邱浩为原型而设计的。
年2月19日,搜狗公司与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联合发 布了全球首个站立式AI合成主播,从过去的单一“坐着播 新闻”升级成结合肢体动作的动态化的“站立式播报。同 年3月,在北京发布全新站立式AI合成主播的升级版,并推出了全球首个AI合成女主播。
三、AI合成主播的优势
高效处理大数据。在信息传播飞速发展的时代,大 数据的应用越来越多的走进生活。而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 义是对这些专业化有意义的新闻大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有 利于深入解读移动互联网动态、洞察社会现状和发展趋 势。例如在对新闻进行汇总和计算中,“AI合成主播”能 及时抓取大数据信息进行计算和总结归纳,有效提高效率和节省成本。
事故率低。播音员主持人都是经过专业的训练和培养。而这也并不能完全避免在播音或者主持的时候保证每一次的正确率。而“AI合成主播”是通过计算机操控,对于文字的把握可以说几近完美,可以有效降低节目的事故率。 3.角度客观。新闻报道要遵循客观性原则。这里的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中按照事实本来面目进行报道的要求。一是内容上的客观,是指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物或事件;二形式上的客观,指新闻所显示的倾向性。而我们作为新闻工作者在播报某些天灾人祸等类型新闻时,难免会有内心的触动和感受。而“AI合成主播”在新闻的客观性原则上却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客观要求。
跨语种传播能力强。随着各种现代交通方式的飞速 发展,以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其它电子媒介的出现, 人与人之间的时间、空间距离缩短。地球村现象的产生改 变人们的新闻观念和传播观念,迫使新闻传播媒介更加注 重时效性。而信息的跨国传播也越来越普遍,不同的国家 和地区语言的转化也成为传播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而 “AI合成主播”他们不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语言培训,只需 要在程序里加入各国语言的样本,就可把信息转化为外语进行传播。
四、“人”的在场不可以被取代
情感的交流。情感是人类所共有的感知,人类新闻 主播在情感方面终究有其不可替代性。新闻主播在播报 时,是在与受众进行情感上交流,而不仅仅在片面的传播 新闻的客观信息。从受众的角度来看,AI合成主播仅仅只 能满足最基本的信息告知功能,但是从情感需求的满足层 面来分析,高度智能的AI远远不如有血有肉的人类新闻主 播能够触动受众的心,带动受众的情绪感知器官。例如: 汶川地震时,《朝闻天下》主播文静在播报一篇报纸报道 时哽咽,随即泪流满面。而这种真听真看真感受只有人类 才能在触发感知觉器官时产生情感上的共识。另外,AI合 成主播目前停留在播报阶段,在独立进行深度思考方面有 所欠缺,而人类新闻主播可以在直播过程中对新闻稿件进行随机应变的灵活处理,这一点不可替代的部分。
离身性传播。从身体视角来看,AI主播所带来的离 身性传播很可能会影响传播的有效性。我们根据媒介等同 理论可知,大多数的人其实会更愿意去跟一个具有具身性 的人进行交流。从大众传播出现以来,传播的离身性就一 直被认为是其弱点,彼得斯将其称之为“交流的幽灵 性”。AI主播虽然实际上消解了大众传播中真人主持所带 来的具身性体验。通过“AI”合成技术确实可以一定程度 上克隆体型、样貌、乃至是唇形,但现有技术实际上也导 致了AI主播躯体的僵硬,最为重要的是它无法真实得模拟 出真人在场的实际体验。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离身性在作祟。
个性的多元化。从人类文化生活的历史变迁和发展 上来看,AI技术也远不足以能够取代人类的播音员和主持 人。人类文明的经济运作和生产力进步是基于“共性”和 “整合”,而文化的进步却强调“个性”与“冲突”。文 化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那不可替代的“个性”。个性的 基础是厚积薄发的创造力,这恰是AI的局限:AI可以复活 李易老师的声音,但如果李易或其它某个特定的配音者占 据了全世界所有的旁白,它本身也就失去了市场价值—— 在人类的文化生活中,多元的个性是永恒的命题。唯一的 美就是最终的丑,绝对的光明就是绝对的黑暗,而不再需要爱恨与理想。
五、结论
所以,目前看来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的在场。随着技术愈加成熟地运用到新闻界和文化行业,可以想见的 是,新闻传媒行业势必会发生一定的改变,这种趋势会改 变播音员主持人的责任架构、改变他们与这份事业相处的 方式,但目前来看“AI合成主播”并不会取代播音员主持人,也无法取代人的在场。
参考文献:
刘敏,张振亭.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中的最新应用——以年两会报道为例[J].青年记者
马晓梅.人工智能对广播媒体的“再造”[J].新媒体研究
吴 凯 .人 工 智 能 新 闻 的 独 创 性 问 题 探 析 [J].青 年 记者
作者简介:杨祖天(1996-),湖北荆门人,成都理工大学, 研究生, 研究方向:视听艺术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