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学的过程,是学生凭借自己的综合能力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让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锻炼自我,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增强创新意识。
鉴于数学课的特点,多数中等以下的学生感到数学预习了无生趣,只是泛泛而从,并没有深入学习。教师也只能按不预习的方案来进行课堂教学,这样往往挫伤到有做预习功课的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着力改变这种教学模式,明确预习的重要性,变被动为主动,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使其逐步适应“先学后教”的学习方式,为他们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据此,本文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预习内容要“精”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的预习作业如果只是口头的:“课后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没有明确的内容,没有方法指导,没有既定的要求,这样的预习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疑于一句废话。有效的预习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认真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后,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精心设计预习方案。预习内容不求量,只求质。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容积单位的认识”时,我设计了小调查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自由组合(独立完成、同伴合作或家人合作)到附近超市收集生活中有关升和毫升的数据,查找有关升和毫升的资料,并用喜欢的方法(画图、实物演示、制作量器具等)表示出1 升和1 毫升的容量大小。这份作业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完成多项的预习任务,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也能通过收集资料对容积单位有一定的认识。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并从中享受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预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预习形式要“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教师制定如下预习卡:
小学数学预习卡
例 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一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用这份预习作业应对所有的教学内容,这样无疑是在打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预习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在教学中,预习的形式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新知的需要适当改变,如小学低段由于是具体形象为主,可以采取“看图讲故事”“画图提问题”等方式进行预习;小学中高段的抽象思维和语言文字较为丰富,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通过读、想、做、议的方式来预习。
例如在布置《小猫钓鱼》一课的预习作业时,我让学生以画图讲故事的形式表示出0。学生初次接触预习作业却能乐此不疲,没想到预习可以这么简单这么好玩,从此打开了他们做预习作业的兴趣之门。这一张张简单的图画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的前测,在课堂上也是一个个生动的实例。它们把0作为基数表示“一个都没有”和序数表示“起点”的意义具体形象化,让学生学得有兴致、学得轻松。
有些教学内容依赖于操作,在预习时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比如在布置“比较分数的大小”一课的预习作业时,我让学生折出两组分数:①同一个正方形的1/8、3/8、5/8;②同一个圆的1/2、1/4、1/8,涂上颜色,比一比涂色部分的大小。通过简单的操作,把新知内容变得形象具体,绝大部分学生在预习中就能完成新知的学习,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促使他们从学会到会学转变,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另外,数学中的很多概念是约定俗成的,无需教师做太多的引导。所以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课前自己阅读预习。比如《找质数》一课,关于“质数”、“合数”两个概念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先看书阅读自学,再尝试找出20 以内数中的质数和合数。
这样在课上,教师交流完学生的预习作业后,重点就可以放在判断质数和巩固提升上,提高了课堂时效。
像这些自主阅读、画图想象、实践操作、搜集查询、实验记录等多样的形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更能拉进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预习措施要“实”
预习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一座桥梁。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完成预习作业时多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预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其他的想法或见解。此外,教师还要重视预习作业的反馈,做到凡有布置必须交流。预习作业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结合预习内容进行新知的构建,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使预习作用真正落到实处,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设计如下预习作业:
1、请你在纸上画一个长方形,量出它的长和宽,并计算出它的周长。2、想一想,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吗?试着举例算一算。通过预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甚至一些较难的题目都能解决。上课时我根据预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于学生完全懂的坚决不讲,学生基本会的稍加点拨,而学生多数不懂的作重点突破。我发现学生对于公式的形成存有疑惑,所以课上主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来验证公式,理解公式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后,我又请学生进行板演习题,“小老师”讲评,学生的兴趣高涨,甚至连一些“后进生”和“内向生”都跃跃欲试……从表面上看,我好像为了一个公式的推导花费了一节课的时间。但实际上,学生在充分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后来在学习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时,学生们很有心得。
有效的预习,可以温故而知新,甚至把教学内容进行前置,课前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留到课上赘述,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构建新知、巩固提升,使四十分钟的课堂效率得到最大的提高。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精心设计预习作业,灵活运用多种预习方式,踏踏实实做好预习工作,把预习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