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成长路悠悠教学情———行走在课堂教学中
2017年10月09日 09:08 作者:lunwwcom我2011 年10 月走上教学校长的岗位,在多年的工作中,我意识到老师们的文化底蕴不够,理论知识太匮乏导致,没有独立的教学思想,没有学科理论做支撑,呈现的课即使有长进也只是照猫画虎,形像而神不像。面对这种情况我必须要改变以往的工作重心,改变工作思路。一个“改”字,开启了我真正的业务生涯。
一、思想在顿悟中起航
最先要改变的是思想。像制作思维导图一样,在学校一个大的人文框架下,把中心理念“人文”融合到教学工作中,用人文思想来落实研培、课程、课堂的实效。反复思量后,我以搭建教师成长的“三格”层次———新教师的合格培养、青年教师的升格培养、骨干教师的风格培养,提供发展的“三维”空间,即理论、理念的学习空间,教育、教学的实践空间,才华特长的展示空间为阶段目标。同时做了三件事:一是要求老师们必须读书。要想让学校无处不透着文化气息,教师首先要有书香味。二是背课标。讲好课的底线是心中有标,依标而行;心中有生,以生定教。每月进行一次课标知识检测,每学期进行一次课标知识竞赛,每次教学研讨活动要依照课标说明设计意图,让课标烂熟于心,是各科教学的通识要求;三是建团队,把“管理下沉”,落实“管理重心到年级、培养重心到团队、教学重心到个人”的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学年组,教研组的智慧,重点以集体备课的质量,组内研磨的次数,汇报课呈现的效果综合督导。
二、模式在实践中萌生
平时在评课时总是强调四方面内容,也可以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话无非是四句:要从课程标准的高度去设计教学,要明白“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要从教材体系的广度去设计教学,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孤立的处理一课,而是要明白所教内容在一个单元、一个模块乃至整个学段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从文本钻研的深度去设计教学,要细读教材,不能只依据教参,在课堂上人云亦云;要从能力发展的精度去设计教学,强调研究学情,要通过有效的活动和训练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而不是老师表演独角戏。四个方面的要求说的多了,久了,渐渐简化为备课的四个维度,即课程标准的高度,教材体系的广度,文本钻研的深度,能力发展的精度。备课的抓手为四维,如何才能把四维中的“高度、广度、深度、精度”再具体化,我用一个月的时间,与骨干教师结合各自的优秀课例逐一分析她们每一个问题的设计意图,最后归纳出来了落实“四维”的六个着力点:兴趣点、连接点、基础点、思考点、延伸点、能力点。解决了备课问题,我们把课堂的五个基本环节也提炼了“导、探、展、思、拓”五个字。五个基本教学环节注重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两方面的能动性,从操作层面上落实了“四维”和“六点”的教学要求,于是我们以“四维五环六点”为学校最基本的课堂模式。基本模式有了,但如何才能既有大致统一的教学思想,又能体现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和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我以三级建模的方式逐步做到:一校一模,一科多模,一模多法。在具体实践中,我把学科课型分类,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更详细的“五环”解读,再把五个环节分成五个小课题,老师们根据本门学科和自身的教学特点具体研究。“四维五环六点”课堂教学模式既是对几年教学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形成的学校的基本教学模式,可称为“提上来”,又是把新课改的理念深入到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教师,可称为“落下去”。
三、管理在细节中夯实
以“一个树立,两个坚持,三个定时”做好常规工作。一个树立,即树立典型意识,充分挖掘班级特色;两个坚持即坚持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建模与探索,坚持学生综合素质检测及数据分析;三个定时为定时检查学生作业、作文、日记,定时查岗查课、关注课堂教学,定时展示师生读书写字作品, 各种详实的记录把管理中的一件件小事落到实处。想把事情做细做实,做的有条理,必须最大化地发挥教导处的职能,在主任间分工明确,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减轻工作负担。为了构建“学习化、研究性、开放式”的教研文化,我们成立了三个主任教研工作室,各工作室分工各有侧重,史璐工作室重点研究课堂教学“四维五环六点”模式的实施;晓辉工作室重点做预习与学习习惯的研究;广荣工作室做书香育人及远程培训的研究。各工作室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基本做到了常规教研课堂化、课堂研究问题化、问题研究课题化,校本教研在提升教师素质方面发挥了最大化的效益。
四、活力在课程中彰显
在课堂教学和常规管理中渐渐理出了头绪,“减负增效”和“课程意识”自然了成了下一步思考的问题。人文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教育,课程建设有活力才是内涵发展的核心。在落实三级课程的大目标下,怎样彰显人文特色,注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兼顾核心素养的培植,我们借鉴了兄弟学校的特色课程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走班式特色课程方案。通过读写绘、心语接龙、课前分享等形式,力求读书时间有保障,读书数量有记录,读书方法有指导,构建了一个课内课外联系紧密、校内校外的沟通和谐、学科之间相处融洽的书香氛围。于是,就有了现在人文教育体系下的三个课堂,即夯实国家课程,落实新课改精神的第一课堂;融合地方校本课程,开设走班式特色课程的第二课堂;关注底蕴积累,倡导亲子共读促成长的第三课堂。
五、素养在环境中变化
作为我们林区学校, 无论从条件还是资源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想把质量夯实,就得先做制度,慢慢打造品牌,然后在这个蜕变的过程中渗透文化,疏理文化。于是在教师文化的培育中,我们借助一系列的活动和平台,通过“讲、说、树、推”,打造自主文化———让教师有理想地工作;通过“拜、听、评、议”打造合作文化———让教师有效率地工作;通过“三mo 一写”模(模仿)、磨(研磨)、摩(揣摩)、写(论文、案例和课题)打造反思文化———让教师有思想地工作;通过“读、晒、博、培”打造创新文化———让教师有智慧地工作。漫漫成长路,悠悠教学情。五年的时间,除了容颜的改变,岁月的流逝,时间教给我更多的是思考和领悟,从迷茫、顿悟、摸索、疏理到反思,凭着我和教学要共成长的心劲,凭着做点实事的韧劲一路走来,深感无论是一个人的成长,还是一个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需要有眼界和平台,需要有志同道合的伙伴,更需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理念。五年一个成长周期,如今站在一个中间站上,回头看看走过的足迹,虽有一些想法和做法,但这些只是教育教学领域中枝枝叶叶的小事,如何能做好教育的本质, 把握教学的实质,做好人文校园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大事,这不只是靠热情和态度所能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