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像山那样思考》为例
2013年10月22日 16:23 作者:吉 林吉 林
(海安县实验中学,江苏 南通 226600)
摘 要: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对文章诗词的学习掌握文字应用的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掌握作者从现实中所提炼出的思想精髓,并将之应用于实际的生活观察和思考之中,从而真正的将语文学“活”。本文以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作品《像山那样思考》为例,进行试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活观察;环保意识;和谐共存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语文教学必须关注现实
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对文章诗词的学习掌握文字应用的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掌握作者从现实中所提炼出的思想精髓,并将之应用于实际的生活观察和思考之中,从而真正的将语文学“活”。要实现这一点,首先需要让学生们在学习中静下心来,像作者一般思考,模拟作者的思索方式,推导出作者的思考结果,再将之用于反思当前的社会问题,最终形成归纳——提炼——应用的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文字的应用技巧,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掌握了思考的方法,并习得了文学大家的思维精髓。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关注现实,从现实着眼进行思考,并将思考结果于现实中印证,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水平。
二、 从《像山那样思考》联想到的
《像山那样思考》是有着“近代环保之父”之称的美国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作品,被收录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这篇文章从作者本人一次打猎的经历谈起,在这次打猎的过程中,作者成功的猎杀了一头母狼,欣喜异常,觉得自己为牧场做了一件好事,为鹿群的生存拓展了空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发现,当初的正当之举却日渐产生负面影响:随着狼群数量的下降,鹿群的数量不断增长,从而引起了生态失衡,当鹿群最终超过了草场的承受极限后,随之大批的饿死。当观察到这一切后,作者终于发现,自然环境中的一切都是相互制约、互相依存的,而当人类技术发展,打破这一亿万年形成的生态平衡时,看似获得了丰富的物质,实则破坏了环境,也就破坏了自己的未来。
初读这篇文章,学生们的第一反映是作者通过了常年的观察,自然以实际的变化告诉他,狼和鹿都是互相依存的,当狼消失,鹿虽然获得了一时的安逸,实则为未来的灾难埋下了伏笔。这是文章的纸面意思。然而,教师在此时可以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去体会这篇文章的字面以下的深层含意:
(一)破坏生态环境不可取
作者的文章从表面来看,是在谈狼鹿的消亡关系,但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如果把角色进行替换,把狼换成自然环境,把鹿换成人类,那么又会怎样呢?作者虽然是生活在工业革命时代的人,今天的社会环境大有不同,但他通过观察总结出来的结论,放至今天依然是有效的。
自然环境是艰苦的,千百万年来,人们为了改造自然环境,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随着技术的发展,今天人们已经完全克服了自然环境的种种不便之处,为自己创造了舒适的生活条件,但与此同时,自然环境受到人类的破坏,生态失衡、物种灭绝、气候紊乱、植被丧失,自然界的物产供应无法满足人类的索取,正在枯竭。在文中,鹿群在享受了一段安逸的时光后,遭受了大难,那么人类的未来会怎样呢?如果要避免这样的前景,我们又应当做些什么?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发现这个问题关系到切身的利益,往往会以极大地热情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上述的、开放式的问题,给予学生以广阔的讨论空间,其间教师只需要控制讨论的大方向和讨论的节奏,学生即可通过讨论,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再通过对身边事物、新闻报道的探讨,进一步明确当前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危害,以及个人应当做出的环保努力。
(二)竞争的环境锻炼人
狼和鹿之间既是一种共存的关系,又是一种竞争的关系,狼捕食鹿,鹿逃避狼,为了生存,狼必须不停的奔跑,弱者将因为无法成功的捕食而死亡,同理,鹿群中的老弱病残也将在这严酷的自然竞争中被淘汰。
这看似残酷的自然生存法则,其实也暗合着社会竞争的法则,有人说,社会其实是给自然法则套上了一层文明的外衣,试想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处处追求平等,结果在大锅饭面前,是人人有饭吃,人人吃不饱,社会生产总是在低水平徘徊。而改革开放后,多劳者多得,社会更加注重的是效率而非绝对的公平,人们有了危机感,社会生产不仅没有因为这种危机感而动荡起伏,反而持续提高,这也提醒人们,适当的生存危机感不仅有利于族群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环境的和谐共存。当教师沿着这条路线进一步引导学生,要学生们就环境与自己的学习动力联系起来,讨论二者间的关系并就此写上一篇议论文时,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进行深度的思考,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所学到的不仅仅是作者的本意,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环境与个人发展的关系的认知,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百利而无一弊。
参考文献:
[1]詹长青.综合性学习试题:生活中的新语文[J].新课程(中学版),2008,(10).
[2]詹德全.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3]詹长青.综合性学习试题:生活中的新语文[J].中考金刊,2008,(09).
[4]郝国芳.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应注意的几个方面[J].教育教学论坛,2010,(02).
[5 周美仙.走近一点,感受语文之美[J].学周刊,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