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糖尿病肾病护理工作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70例,并将其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分别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干预,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分别为94.29%、60.00%,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不良心理,提升临床疗效。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心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837(2018)06-0127-01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发病率较高,病程较长,难以治愈,且发病时极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其中,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肾病的几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1]。糖尿病肾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往往存在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心理,导致病情加重[2]。本文对7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进一步分析了临床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70例,并将其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36-72岁,平均(56.2±4.8)岁;病程3-12年,平均(6.6±1.4)年。对照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34-74岁,平均(56.8±5.1)岁;病程3-12年,平均(6.5±1.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本组35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均采用糖尿病肾病知识的健康宣教、饮食干预、用药护理、皮肤护理、出院指导等常规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
本组35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包括以下措施:(1)密切观察患者的心里状况,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经常与患者谈心,鼓励患者述说自己的真实诉求,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还可为患者讲述一些治疗效果较好的病例,帮助患者建立成功治愈疾病的信心;(2)鼓励患者多与其他病友之间相互交流病情,进而消除患者的无助感,正确引导患者宣泄自己的焦虑、悲伤恐惧等不良情绪;(3)护理人员应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所提出的的疑问,帮助患者消除对自身病情和治疗效果的疑虑,并对患者详细讲解糖尿病肾病相关的疾病知识以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缓解患者内心的紧张和恐惧感,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4)考虑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况制定个性化科学化的心理护理方案,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抚慰,促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乐观平和的心理状态。
1.3 护理效果评价
显效:患者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且症状消失;好转:病情及临床症状取得了明显改善;无效:患者病情及临床症状较护理前无好转甚至出现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明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29%(33/35)、60.00%(21/3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在糖尿病肾病护理工作中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干预效果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干预效果。详见表
3 讨论
研究得知,对糖尿病肾病患者采取有效的药物干预、饮食控制及运动干预可维持生命,但治疗周期较长、注意事项较多、疗效不佳等原因,导致患者普遍存在悲观、焦虑等负性情绪,加重患者的病情和心理负担。在护理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对其实时性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显著提升临床效果。因此,应密切关注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积极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对患者的负性心理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促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帮助其建立治愈疾病的信心,可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从而改善预后效果[3]。本文研究表明,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明显优于对照组60.00%。综上所述,在糖尿病肾病护理工作中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参考文献
[1]张丽辉.心理护理在糖尿病肾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2):223-224.
[2]杨亚萍.心理护理在糖尿病肾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4):47-48.
[3]王巧君.心理护理在糖尿病肾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7(33):277-278.
作者简介:盖丽(1991),女,汉族,大专,护理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