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下载
  • 首页
  • 论文发表
  • 论文宝库
  • 期刊大全
  • 新闻中心
  • 著作出书
  • 发表流程
  • 关于我们
  • 诚心通道
  • 联系我们
  • 当前位置:主页 ->论文下载 ->教育论文 ->教育心理学
  • 浅谈开放式化学教学带来的实效性

    2017年3月01日 09:33 作者:sslunwwcom

    杜娟娟

    (漳县第三中学甘肃定西748300)

    摘要:当前,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教学大纲其突出特征就是开放性。“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认为“实验是学生学习化

    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和辩论等也是积极的学习方式。”笔者就此结合“学生动手实验”所创建

    的开放式学习环境,从几个方面浅谈如何提高化学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化学;实验;开放性;实效性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较之旧的化学教学大纲其突出特

    征就是它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诸多领域的开放

    性。在学习方式方面,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认为“科学

    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

    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

    和辩论等也是积极的学习方式。”笔者就此结合“学生动手实

    验”所创建的开放式学习环境,从几个方面浅谈如何提高化学

    教学实效性。

    一、联系学生经验构建问题情境

    以往教学的问题,往往是课本或教师直接提出的。但在实

    验过程中,就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教师遵循紧密联系学

    生个人的经验构建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自然

    产生于学生的内心深处的原则,力求把问题情境创设的真实

    生动。在这样的问题环境里,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

    力逐步增强。比如,学过二氧化碳之后,有同学提出:“万分之

    三体积的二氧化碳的微小变化为什么会造成地球气候的灾难

    性后果?”学过燃烧的条件后有同学问:“在太空无重力环境

    下,燃烧的条件与地球上一样吗?”有时,教师也会用问题进一

    步启发学生,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比如,学过质量守恒

    定律后,问学生:“如果质量有变化,天平因其精度的原因测不

    出来怎么办?如果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不变的假设有错误怎

    么办?”

    二、启动思维,自由猜想与假设

    在不少课堂,笔者发现,教师常常用现成的猜想和假设取

    代了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的过程。那么,在研究和探索开放性

    教学所带来的实效性中,教师摒弃以往做法先让学生自由的

    “猜”、“设”,若受阻,则以现成的猜想为引子让学生说出赞同

    或反对的理由。这种有层次的开放,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库存,

    促进了直觉、想象、逻辑推理等多种科学素养的形成。同时造

    成了每个学生巴不得立即实验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的

    那种摇摇欲试的探究欲望。

    三、灵活开放,引导学生独立制定计划

    不得不承认,有些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对每一个环节

    “精打细算”,提前设计好实验方案,让学生成为复制操作者和

    被动接受者,按部就班完成试验,这一做法实则令学生主动性

    受阻,思维受限。制定计划(设计方案)是由猜想走向实验的关

    键步骤,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很重要的环节。根据学生的能力

    现状,教师应该灵活开放。起初,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困难

    较大,可以在学生一筹莫展的时候提供一些现成的方案让其

    模仿,或对已有的装置、路线让其改进。比如提供多种测量空

    气中氧气体积的装置让学生比较对照,体悟其中的设计思想;

    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开放度会逐渐加大,比如让学生独立设

    计“如何测定石灰石的纯度”“如何测定一瓶盐酸的溶质质量

    分数”的实验方案等。

    四、大胆放手,学生自主进行实验

    当学生对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和假设已了然在胸,方法步

    骤也做了反复的设计,并且具有了扎实的实验基本功,教师就

    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这一举措不仅能够提高学

    生的实验热情,还能培养学生的专注度。学生对发生在个人手

    里的化学变化,呈现在自己眼前的现象,充满了激动和好奇,

    比如当学生做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时,对体积的缩小发出惊

    诧的“啊”声,对混合时出现的很多细小的气泡大惑不解,在随

    后的交流讨论中对这一现象与体积减小的关系争论了很久,

    这在以往只做演示实验的时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动手的

    实验造成的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让课堂重现了勃勃生机。

    五、尊重异议,深刻理性思维

    让学生动手实验,收集证据,遵循了感性在先、实践第一

    的化学教学的正确认识路线。而与此同时,动手实验的深刻意

    义更体现在“解释与结论”阶段的理性思维上,思维的深刻与

    否决定着课堂的实效性高低。例如,学生用燃烧红磷的方法完

    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后,教师提出两个问题让

    大家思考:1“. 为什么要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

    夹?”全班42 人只有9 人回答正确,正确率仅为21%,像“防止

    玻璃瓶由于温度突然下降而爆炸”;“没有冷却,氧气没有消耗

    干净”;“要等红磷放热的过程结束等”均表明学生还没有真正

    理解这个操作的意义。2“. 是否可以用硫、木炭、蜡烛代替红磷

    进行此项实验?”该问题10 人答对,正确率为24%,有的认为,

    “可以的:都可以跟氧气结合,只要将集气瓶中的氧气消耗完

    即可”;有的认为,“不可以:其他反应不能生成五氧化二磷;因

    为磷在燃烧时会放出大量的热;因为木炭、蜡烛需要燃烧的时

    间较长,不能实际操作;因为硫、蜡烛会烧没,而红磷不会烧

    没”等,也表明对选用红磷做燃烧物的原因也还没有真正理

    解。教师一一接纳、理解每一个学生的观点,不对学生说“不”;

    同时给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保有心

    理的自由和安全,去静心思考;三是组织讨论,让各种观点进

    行交锋。碰撞越是激烈,思维越是深刻,学生收获才能越大。

    六、交流评价,升华情感体验

    实验结束,让学生在自由交流畅谈的环境中,敞开心扉,

    检测自己所行所思的每一个环节。“反思与评价”是学生把自

    己的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作为思维对象的活动,是学生对探

    究活动的一种意义追问,价值体验和情感升华。

    总之,学生只有成为实践者,才从真正意义上成为自我发

    展的主体,素质的养成才是最具现实性和实效性的。

     

  • 上一篇             下一篇
发给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 回顶部
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微信客服:lunww2015
本站提供论文发表发表论文核心论文发表
免费论文发表资源,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lunw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