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童谣引领幼儿健康成长
2011年10月15日 14:39 作者:lunwwcom
一、产生背景:
我们知道3—6岁幼儿正是身体迅速生长,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基本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作为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放在首位,为孩子们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我国的人才战略提供支持。然而向幼儿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对幼儿教师和家长来讲是一个新的挑战,缺少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我园作为“三理”教育试点单位非常重视此项工作,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把“品德”教育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作为幼儿园的重要科研课题,进行有益的的探索。并大胆尝试把“品德”教育和幼儿园开设的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有机地结合。在认真分析目前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借助本园健康教育的经验和优势,针对幼儿园“品德”教育的教学策略及方法进行积极的探讨,力求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幼儿园健康教育模式,提高教师的健康教育能力和幼儿园健康教育实效,并为其它幼儿园教师进行“品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具体操作经验。
二、活动过程:
(一)现状分析:随着《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贯彻实施,每个幼儿园都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了工作的首位,健康教育深受幼教工作者的重视。然而由于教育理念和方法的问题,导致了幼儿的健康行为和认知相脱节,幼儿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不能和谐发展。特别是课题组经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查,发现幼儿的健康认知水平虽然有一些,如所有的孩子都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在公共汽车上要给老人让座的道理。但是具体到实际生活中,又有多少孩子能够做得到、做得好呢?因此课题组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使幼儿的健康认知更好地转化为健康行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幼儿学习的最大特点是模仿,还有成人的正面引导及鼓励。为此课题组经过论证决定采取如下教学策略和方法来试图提高“品德”教育的教学效果。
(二)具体做法:
1、以“情”入手的策略:我们认为“品德”教育,认知是基础,态度是动力,行为是目标,幼儿积极的情感态度是促进认知向行为转化的摧化剂,因此在“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除了以自己快乐的情绪感染幼儿外,还要使教育手段游戏化,寓教于乐,使幼儿在快乐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2、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策略:由于正确的认知是幼儿健康行为习惯养成的前提,因而在提高幼儿健康认知水平的同时,要注意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策略,使幼儿形成正确的认知,也就是说幼儿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环境”暗示的策略:幼儿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环境是影响幼儿健康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环境是教师可直接控制的因素。幼教前辈陈鹤琴先生曾指出:“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因此,教师除了给幼儿创设安全舒适的环境外,还要巧妙地利用警示标志:如在水笼头旁贴上洗手图示和节约用水标记,在楼梯上贴上小脚印等,让幼儿到处受到启示,得到提醒。
4、以“童谣”为对照的策略:幼儿健康行为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幼儿“自律性”差的特点。我们让古老而神奇的童谣成为孩子的一面镜子,在吟唱、分享童谣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幼儿以童谣为参照,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让童谣来提醒规范幼儿的行为。如中班实验班李老师发现图书架上的小画书损坏现象严重,就自编了一首《看图书》的新童谣和幼儿一起吟唱:“小小图书真好看,一页一页轻轻翻,不吵不闹静静看,不撕不折记心间,看完还要放整齐,图书宝宝谢谢你”。尽管李老师没有规定看图书时应该这样,不许那样....... ,但是自从学会这首童谣之后,幼儿爱护图书的好习惯很快形成了。童谣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滋润式的哺育,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针对问题,创编童谣,针对出现的问题,送给幼儿一面面可爱的“镜子”,让幼儿以童谣为参照,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基本成效:
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比较,我们发现实验班在新的教学策略的指导下和对照班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幼儿的健康认知水平有所提高,特别是情感、态度大大改善,积极性明显高于对照班。新的教学策略不但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幼儿被动接受的现象,而且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过去的“严格执行,被动接受,消极保护”,变为现在的“快乐自主,主动需求,积极养成”,幼儿的身心得到了和谐发展,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老师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创编的新童谣30首,论文19篇,研究方案,研究报告等内容,为幼教工作者提供了以吟唱童谣为特色的“品德”教育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相关理论指导。
四、社会评价:
由于该实验研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了长达2年的时间,而且课题组组织严密,参加人员精力集中,且得到了市教育局教研室专家领导和心理学高级讲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整个实验过程比较科学合理。我们把研究过程及结果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报送市教育局教科所,鉴定组成员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被评为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我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正在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五、具体建议:
1、由于科学的教育评价是指导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的依据,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从而使教育者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策略,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由于不同幼儿的身心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有些差异是先天因素造成的,因此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不要一刀切,应重视个体差异,慎用横向比较,应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幼儿发展和趋势上。
2、“品德”教育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施教者不要急于求成,要有一定的耐心和信心,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要常抓不懈,因人而宜,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教育策略和方法。